现实题材创作须迎难而上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27 人民日报 柳江南 参加讨论
近些年来,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广大美术工作者积极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我国新时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但值得深思的是,相较于上世纪的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当代大多数创作依然缺乏深刻的思想、动人的形式表现,无法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广泛的影响力,美术工作者还是“难”声一片。 “难”,意味着面临挑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纵观当前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题材还不够丰富——作品多泛泛表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工程建设、高楼森林、优美环境、日常一隅等,少有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时代新风的深入表现;内容浅表化——作品多表现一些都市时尚、非主流形象、开工剪彩等,少有对一线工作者、一些基层建设者,以及各行业特点、各领域特色等深入、系统的观察与刻画,特别是忽视了对老百姓非物质需求,如文化生活、医疗卫生、教育、社交、精神诉求等层面的探究。同时,青少年题材和老年题材明显偏少,反映老百姓分享改革红利的作品也偏少。缺少生活过滤,缺少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粗糙而简单,这样的作品自然无法打动观者。 要攻克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壁垒,使之动人、感人,其根本在于作品要紧贴时代脉搏,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中,观察人民之需求,反映人民之心声。 如何捕捉时代脉搏、反映人民之心声?首先美术工作者要做好国家政策和时代生活两头的连接,使创作紧扣时代精神。美术工作者应该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境遇和情感期许。如果不深入乡村,如何体会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时代热潮?如果不深入工厂企业,如何体会经济转型升级的意义?如果不关注长江、黄河、草原、沙漠生态保护,如何体会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战略高度?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正在进行中的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活动,都是回应时代大课题的践行,都值得美术工作者用手中的画笔生动描绘。其次作品要深刻表现人民之情感需求。这要求美术工作者在“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过程中,真切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冷暖疾苦,把现实生活中最鲜活、最形象、最生动的一面展现出来。再者是在提炼和加工中融入创新。俄罗斯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其所有创作素材都来自于社会新闻,但最后写出来的作品几乎找不到社会新闻的影子,原因在于他注重的是美和思想的表现与开拓。其实,现实主义经典作品,无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以艺术之法则,在美和思想的升华中,反映时代风气、人民生存状态和民族精神。 社会在进步,人民的审美水平也在提升,这对美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美术创作应探寻新的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表现方式,在对现实的观照中寻找心灵与时代的共鸣、思想与社会的共鸣。有一些创作者将美术作品不感人、不震撼的原因,归结为题材局限。这可能有点自欺欺人。难道时代的主流不是向上向善的吗?难道琐碎甚至偏激、阴暗、丑陋、邪恶的视角才能反映时代典型?孔子在《论语》中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大千世界,充斥着物质欲望,有道德修养等精神追求的人更令人崇敬。虽然孔子说的是哲学和修身问题,但从这个角度思考当下的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也非常契合。美术工作者要以冷静而犀利的态度面对生活和艺术,更要不被名利场所诱惑,像追求道德崇高一样去追求艺术,对创作、对艺术存敬畏之心,以家国情怀观天下,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可能创作出精品。 现在,我们的时代丝毫不缺少变革转型的大事件,也不缺少思想和心灵深处的聚变与裂变,我们为什么不能创作出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呢?关键还在于当代美术工作者对现实生活观察、表现得不够深入,未能以高蹈的视野凝练出时代精神走向。杨万里曾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两句诗:“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其实现实生活也像好山好水一样,壮丽画卷时刻在向我们呈现,只要美术工作者能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注目它,不居高临下,真正身临其境,沉潜深耕,最终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一定能春色满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领读不应止于文学
- 下一篇:2018狗年春联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