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家之笔写杨绛“春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28 人民日报海外版 胡忠伟 参加讨论
近年来,江苏青年学人陆阳以研究乡邦文献为己任,从历史真相的挖掘与整理出发,痴迷于地方文史的写作,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以史家的睿智,去粗取精,去芜存真,先后出版了《无锡国专》《唐文治年谱》《薛剑明传》《胡氏三杰》《激荡岁月:锡商》等文史著作15部,校注整理各类著作5部350余万字,让读者触摸历史深处的烟云,为无锡地方文献的出版和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学界和文史爱好者的普遍赞誉,其著作多次荣获省市哲学科学奖和“太湖文学奖”。 继《江海揽胜》之后,他的写实性文史著作《杨家旧事:杨绛记忆之外的故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隆重登场,该书深情讲述了杨家两代人的前尘往事,拨去历史的云烟和时代的尘埃,一位博学、睿智、淡定、从容、坚忍、善良的民国奇女子——杨绛向我们款款而来。 该书分为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别复原了杨绛父亲杨荫杭和姑母杨荫榆的生平,第三四部分则着重讲述了杨绛的读书时光以及与钱钟书一起在抗战岁月中所经历的人和事。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帷幕中,陆阳用自己的“史”的笔触和眼光,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给世人一个真实的“杨家旧事”,一个真实的杨绛。虽然,书中所写的事实可能不是最终的真相——历史往往有着重重面具,需要不断地揭开——但陆阳努力了,他努力“以史料为基准,记人叙事,在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致力描绘时代氛围,希望读者能从中细细体悟那一时代的丰富和驳杂”。应该说,这样的唯物史观和写作态度是真诚的,也是值得肯定和期待的。 提起杨绛,人们有更多的话要说。她陪伴钱钟书63年,他们一起比赛读书,比赛做学问,一起郊游,一起挨斗,他们的灵魂站在了完全平等的高度,相濡以沫,荣辱与共。在现实生活里,面对钱钟书的“幼稚和低能”,杨绛的“多才多艺和伟岸”,给了他们这个家最大的爱和力量,钱钟书曾深情地赞叹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杨绛的一生,却是那么坎坷,命运似乎要给她更多的考验。她的经历,是一个优秀的女性在那个时代的“不服输、不低头”的真切图景,令人唏嘘不已。 杨绛是无锡人,虽说是陆阳的乡贤,但她出生在北京,在无锡的生活不足一年。1922年,杨绛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振华女校读书,1928年进入东吴大学。1932年,她从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在那里认识了钱钟书,结成了伴侣,相知相伴63年。杨绛深谙做人谦和、作文蕴藉之道,一生翻译了大量国外经典著作,也写下了许多回忆作品,这些怀人忆旧之作,往往避实就虚,含而不露,极有分寸,给读者留下了些许空白和疑问。从上世纪80年代的《干校六记》到其后的《将饮茶》和晚年的《我们仨》,杨绛用自己独特的文字,道出了一个世纪人生之路的冷暖炎凉,她以韵致淡雅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拥有着不蔓不枝的冷静和从容。她深爱着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那种人淡如菊的心境和文人铮铮傲骨,令人钦敬感佩。 陆阳从看似纷繁复杂的材料中,剥丝抽茧,拨云见日,爬剔搜罗,一一还原,见他人之不能见,言他人之不能言,在史料的整理和发掘上,用功用力探寻出了历史风烟深处的真相,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有了新的探索。以第三部分“杨绛:读书时光”为例,从幼年季康(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在家排行第四,取名季康)在大王庙小学读书的情景写起,直到在东吴大学“闹学潮”,再到后来与钱钟书见面、定情、留学,由点及面,以细节胜,完整勾勒了杨绛的成长、成才,求学、成名的历程以及她与钱钟书的相遇、相爱和相守,一个智慧的奇女子的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足可见证陆阳作为一个文史专家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史学积累。没有一定的驾驭史料和结撰文史的能力,这样的史传断难写出。我以为,陆阳的《杨家旧事:杨绛记忆之外的故事》是以史家之笔写出的杨绛“春秋”,处处闪耀着史家之笔的严谨、务实、理性之光,整部书文笔通畅,语言平实,简洁易读,是一部好看、有趣的文史佳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美人如玉剑如虹——陈歆耕文化随笔》(文摘)
- 下一篇:乐黛云 年逾八旬仍“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