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炉与提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4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程应峰 参加讨论
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读书的时候,都有过冬天提着火笼上学的经历。这火笼是内置一能盛炭火钵子的暖身用具,外围以竹篾编制而成,上有竹子做的提手,底部的构架足以固定炭钵,雅称竹炉。怕冷的人有心抱炉取暖,此火炉最为妥帖。 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中的“竹炉”,在我看来,应该就是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们上学用过的火笼。寒冷的冬天,冷风拂面,苏东坡一手拎着火笼,一手提着茶壶,在松林竹浪间穿行,呼唤文朋诗友们来家中小聚,自是别有情趣。这竹炉不同于红泥小火炉,竹炉可以拎在手中,而红泥小火炉只能置于室内,且红泥小火炉是可“围”不可“抱”的。 竹篾开口阔的竹炉,可以在炭火钵子上放上茶壶煮茶。我想,苏东坡拎在手中的竹炉,应该是一个竹篾开口较阔的竹炉。他之所以在松林竹浪间穿行,一是要呼朋唤友;二是要取山泉活水。不然,他又哪来“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这样的诗句? 唐宋时代,竹炉风行,不止出现在苏东坡笔下,还出现在众多诗人的诗行间。如杜耒的《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竹炉煮茶,窗前品茗,安享月下梅影,驱散的何止是身上的寒冷?张炎在《踏莎行》一词中也有过类似的句子:“瑶草收香,琪花采汞。冰轮碾处芳尘动。竹炉汤暖火初红,玉纤调罢歌声送。”一沸一暖之间,道明了竹炉煮茶待宾朋的情态和进程。 竹炉风行,是由竹子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而且,在文人雅士眼里,竹子竿茎中空,直而有节,其性坚韧,虽弯不折,叶子四季常青,经冬不凋。正因如此,竹子寓有虚怀亮节、坚贞不移的品德,比之君子再恰当不过。竹炉也因此被人格化,被誉为“苦节君”,谓其虽受火焰烤炙,仍以素有真心节操而能自守。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对竹炉作了惟妙惟肖的描述:“肖形天地,匪冶匪陶。心存活火,声带湘涛。一滴甘露,涤我诗肠。清风两腋,洞然八荒。” 煮茶用提壶自是恰当不过。这提壶,大抵就是质地纯正的紫砂壶。一种天然稀有的泥沙,混合着陶艺师的思想情趣,在他们精巧的手中,变成了一把把匠心独运的有生命的千面作品。那是淳朴和美丽的媾和,是心思和浪漫的精塑,是祝愿与理想的寄托。 “东坡提梁壶”就是因“提”而来。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他喜欢喝茶,也很讲究。喝茶之余,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那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于是,叫书童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制作。哪知看似容易做却难,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童提着灯笼送来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对着南瓜灯笼直打转,心想:我何不照南瓜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灯笼壶做好了,又大又光滑,不好拿,必须做个壶把。苏东坡暗自思忖: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火一烧,壶把就烧得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就照屋梁的样子做了壶柄。经过几个月的精修细做,茶壶做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名为“提梁壶”。 一提壶,一杯茶,自成一番天地;南瓜提梁,壶中日月,活火煮茶,神游古今,更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怎样把书读活——谈谈毛泽东的读书方法
- 下一篇:重阳节的传说与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