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作家印象 >

勒克莱齐奥的中国“心”


    关键词:勒克莱齐奥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战争》《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等,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我经常参加各种中法文化交流活动。2019年秋季陪同诺贝尔获奖者、法国作家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到南京大学讲学、到东莞参加“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首届观音山国际文学与生态文化座谈会”,使我对勒克莱齐奥提出的中国文化所呈现的“创新状态”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勒克莱齐奥到南京大学讲学时,得知听课的学生中不仅有文学系的学生,还有法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的学生感到非常高兴。在交流中得知这些学生不光对中国文学了解甚多,而且对法国文学、欧洲文学也有浓厚的兴趣时,勒克莱齐奥说:“我看到了一种非常美好的未来——中国出现非常有特点的文化创新状态,能够将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如果人类把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相割裂,那么人类将出现悲惨的结局。”
    我认真思考了勒克莱齐奥的这句话,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能够传承至今,我们的文化、文明一直拥有独具特色的融合、交互方式,可以说“重人文”贯穿古今。在学科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现代社会,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若采用逆潮流的方式推进更容易突显成效,这也许就是勒克莱齐奥先生所说的“创新状态”。
    勒克莱齐奥虽然是法国人,却在印度洋上的岛国毛里求斯长大,这个国家的人每天至少运用三种语言,即法语、英语、当地语进行混合交流,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荣所产生的推动力,造就了勒克莱齐奥散射性思维方法,他的作品也体现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魅力。
    勒克莱齐奥认为,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建立在对各民族文化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对传统的尊重和生活方式的尊重。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的某些人给文化贴上标签,认为文化存在等级关系,即所谓的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勒克莱齐奥说:“我经常对不了解中国的法国朋友讲,中国有五十多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得到了尊重,从人民币上面印的文字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纸币上除了汉文还印有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族文和壮文。中华文化本身存在良好的互补性,如果能够在国际交流中进一步加强这种互补性,就会通过增强文化身份认同来增加文化拥聚效应。”
    勒克莱齐奥认为,现在许多年轻人关注西方文化往往把落脚点放工业化和高端消费方面,这种倾向会降低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价值,甚至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对自身文化的消解作用。所以,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要保持对多民族文化本身的尊重和关切,将互补性作为抵御文化消解风险的最好方式。
    座谈会上,著名作家邱华栋以自身的创作历程强调了文化互鉴的重要作用,为在座的青年作家指出了借鉴外国文学创作方法的具体路径。邱华栋深有感触地说:“我读过勒克莱齐奥的22部小说,其中《诉讼笔录》对我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主人公亚当·波罗是一个对现代城市有抵触并进行反抗的‘受难人’,他想寻找自己的生活,却成了人人指责、污辱的对象,最后被逼迫回归伊甸园。亚当·波罗是在大城市挤压下生存的典型,是能够引发反思生存状态的形象。读这部小说时,我作为刚刚来大都市生活的年轻人对亚当·波罗有着强烈的认同感,那时创作的小说主人公多多少少就是亚当·波罗的变体。”
    邱华栋认为,“法国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是引领世界潮流之作,实验性极强的作家开辟了创作方法的变革,比如说雷蒙·格勒的《风格练习》,把一个故事用不同方法讲了九十九遍,简直可以被称为写作训练教材。”邱华栋的创作方法和在作品借鉴方面的经验之谈,更加明确了文化、文明的互鉴的重要性,在不同文化的比照、映衬中,可以使扬长、补短、去糟粕更加具体化,并增强实践性意义。
    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以“新的旅程、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的狂喜”而著称。亦可将这些特点解读为,全球旅行及锐利的观察力成就了他的大师级作品。从勒克莱齐奥在中国的探寻之旅,可见证他切入中国文化的角度和深度。勒克莱齐奥在成都杜甫草堂,以《见萤火》一诗为指引,寻找当年入杜甫诗中的老井和萤火虫;在与中国诺奖作家莫言的对话中,深度解读了小说人物的民间性和历史性;在“首届观音山国际文学与生态文化座谈会”接受画家王瑞林为他创作的水墨肖像画时,他说“这种融中西画法于墨迹中的方法,本身就是绘画艺术的互补共生”;在座谈会结束后,80岁高龄的他徒步走进了观音山的原始森林并亲自挥锹植树……勒克莱齐奥在许多方面的“身体力行”都容纳了对诗意、感受、哲思在文化传递、传播、传承中的重要性的辨析与解读。
    在“首届观音山国际文学与生态文化座谈会”期间,当我向勒克莱齐奥介绍“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组委会主席赵晏彪先生也是满族作家时,勒克莱齐奥两眼放光,说道:“最喜欢的是中国现代小说,尤其是老舍的小说,他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是世界性的,超过国界。比如《四世同堂》。他的作品的法文本,我几乎都读过,有的英译本我也读过。他有一些中短篇,对自然因素的描写,我觉得很有意思。对老北京的描写,也让我喜欢。”
    勒克莱齐奥来中国收获很多,是最受读者喜欢的法国作家,这就是他从青年时代到现在一直对中国保持着这么高热情的原因。作为南京大学的教授,中国文学的忠实的读者和推动者,勒克莱齐奥有一颗善良的、真诚的“中国心”。
    (作者系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全国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