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后感 >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
    一向喜欢读人物传记,读传记可以让我走近无法零距离接触的人物,了解他们的奋斗史、心灵史,也可以在别人的经历中寻求榜样、汲取力量。读《梁家河》就有这种感触,于是写下这个题目,说一说我在书里读到了什么。
    A、身处逆境不自弃
    时势丕变,造化弄人。十五岁不到的习近平刚到“志于学”的年龄,本来衣食无忧,阖家欢睦。突然间受父亲冤案牵连,成了“黑帮”家属,险被关进少管所,为避“乱世”响应号召下乡插队。从京城“空降到”延安,又被分配到梁家河这个山沟沟,做起“山顶洞人”。从政治待遇到生活待遇都是一落千丈,云霄之别。但年少的习近平面临这种打击,不自暴自弃、不怨恨沮丧,而是直面命运的不公,表现出超然不拔和乐观向上的坚韧。当年从北京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上,满车知青个个以泪洗面,只有第一次离开家的习近平谈笑自如,异于常人,表现出一股超越自己年龄该有的成熟和淡定。
    B、穷则益坚见不坠志
    习近平同志博览群书,酷爱学习,从小就是个书痴。在梁家河被打入谷底的艰苦岁月中,物质绝对匮乏,前途一片暗淡,但少年习近平却表现出“穷则益坚,不坠青云志”的理想,为自己立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座右铭,既彰显他求知若渴的一面,又显现了永不言弃的高远格局。总书记当年下乡,仅从北京带了两个箱子,而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书。平日里他行坐眠食,手不释卷,连放羊时都不忘看书,书读完了,实在找不到书,就读新华字典。从《资本论》到《国家与革命》,从托克维尔到马克思,无不涉猎。艰苦的插队岁月让多少知青河清难俟、蹉跎自误,而习近平却未曾浪掷青春、虚度懈怠,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日精日进,为将来的宏图大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树高千尺不忘根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离开梁家河40多年,身系一国之重的习总书记仍时刻不忘梁家河的乡亲们,不忘当干部要有泥土味。他永远记得梁家河的好,在梁家河,他脱了“黑帮”子弟的帽子、入了党、当上了村里“一把手”,还考上了清华大学。在梁家河,乡亲们为他洗衣做饭、缝补衣物,他至今念念不忘当年乡亲们省下来给他的白米饭的醇香。结草衔环,知恩必报,在梁家河,他真正懂得了百姓,懂得了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读后感·他走到哪里也不忘梁家河,连出国访问都要讲述他的梁家河故事,小小梁家河也因当年那个“北京娃娃”而名闻世界,尽人皆知。
    D、领袖潜质不欺少
    在梁家河的恶劣条件和艰苦生活磨练下,这位梁家河年纪最小的知青很快脱颖而出,当上了村支书。他身先士卒带领乡亲们修路、打井、造淤地坝、办铁业社、建沼气池,发挥群众所长,调动村民热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短短几年内解决了吃水、烧火、交通等梁家河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老问题。“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七年的知青岁月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气质,让习近平在青少年期间就充分展现出工作时时有热情,解决困难处处是先锋,面对问题事事有信心的领导才能。给梁家河的人民留下极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也早早磨炼了自己的领袖特质,坚定了人生目标和信心。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从小小村官到一国首脑,从政40多年的习近平不忘初心,不改本色,从把那个一到灾年就全村出去乞讨的梁家河,治理成红红火火新农村开始,他就在这片土地上深深与人民融合在一起。习近平人生第一步的所学都是在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也是个足以“萧然见君心”的热土。正如习近平指出—“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作者:郭晓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