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网络文学 >

探索网络文学经典化道路


    关键词:经典化 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从网络文学诞生之日起,主流文学界、批评界对网络文学的质疑和争议从未停止。如今,“网络文学经典化”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长期关注网络文学的学者,请他们就网络文学能否经典化、何以经典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学经典的形成与意义
    在学术领域,经典通常是指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房伟表示,文学经典都是经过时间淘洗、具有强大生命力与永恒性语言魅力的作品,如《诗经》《楚辞》。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经典与经典化问题,是随着新批评话语的建构而出现的。
    在中外文艺理论中,文学经典是一个重要概念。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研究员肖惊鸿表示,文学经典是指具有极高思想性与艺术性、同时得到不同时代读者认可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最大的差异在于媒介。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教授夏烈表示,从本质上讲“文学是人学”,每个历史阶段的文学都有在审美和文本形式上的典型创造。这些典型创造通过不断竞争、阐释、调整形成沉淀,成就了自身的经典化及其传统。
    网络文学的媒介特性
    文学经典化是一个过程,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也具有网络特性。肖惊鸿认为,文学内容都是以美学价值为导向,以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内在标准,以大众阅读接受为外部条件。网络文学的审美也是文学审美,它离不开大众文化审美的范式和标准,离不开读者对美学价值的共识。网络文学因其网络性的本体特征,发表、传播及创作接受相交互,所以它的经典化过程会比较短。
    房伟表示,网络媒介的一大特点在于传播效率高,具有更多平等性和极强的交互性。因此,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方式,与传统文学相比有很大差别。例如,作者权威身份弱化、读者参与身份强化等。但基本的文学经典标准依然未变,如丰富的可阐释性、可重读的文学性魅力、人物与故事模式的吸引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以传统的文学经典标准为参照,结合“网络性”和“类型性”,从典范性、传承性、独创性、超越性四个方面提出“网络类型小说经典”的标准。她认为,其典范性表现为,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负载了本时代最丰富饱满的现实信息,并将其熔铸进一种最有表现力的网络类型文形式之中。其传承性表现为,是该类型文此前写作技巧的集大成者,代表本时代的巅峰水准。其独创性表现为,在充分实现该类型文的类型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显著作家个性的文学风格。其超越性表现为,典范性、传承性、独创性都达到极致状态的作品,可以突破时代、群体、文类的限制,进入更具连通性的文学史脉络,并作为该时代、该群体、该文类的样本,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文学表征。
    在夏烈看来,网络媒介提供了全新的经典化渠道。例如,网络文学的影视化一般被当作市场化、娱乐化的产业开发来看待,但实际上就是一种经典化。不过,经典化方式不等于经典,在网络文学经典生成的过程中,其文本内部和文学传统共同起着支配作用。
    网络文学经典化离不开学术研究
    有观点认为,未来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将主要依靠网络文学的生产和评价机制,学术研究只会起到补充作用。对此,受访学者说法不一,各有见解。
    肖惊鸿认为,网络文学不是一个“简化了的文学”,网络文学经典化受到生产、传播、评价、研究等诸方面合力的影响。评价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文学经典化必不可少的起点和基础。对网络文学经典化而言,建设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极为重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同,创作篇幅、作品数量、传播速度、创作发表与阅读评价的交互性等方面的特点,使得网络文学经典化变得更为复杂、难度更大,更需要有识之士以田野调查般的精神开拓创新,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在房伟看来,目前传统的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既无法适应网络文学生产与传播的新变化,特别是文学审美方面的变化,也缺乏将自身形成的研究话语模式与网络文学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这种匮乏一方面来自学者自身的偏见,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学者在沟通方面进行积极尝试,例如,对文学传统与网络文学新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
    “网络文学有其时代和自身的生产和评价机制。”夏烈表示,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场域的构建营造空间非常广阔,网络文学研究者应当积极主动作为。网络文学是时代和文学赐给文学研究界的难得对象,需要有弘毅之人以更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努力开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