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骏马奔驰在草原——读乌拉孜汗·阿合买提小说集《骏马的后裔》


    
    作为当下哈萨克族颇具代表性的作家,1938年出生的乌拉孜汗·阿合买提,其文学创作历程已经超过了60年。如今,他依旧在用母语孜孜不倦地笔耕不缀。碍于我不懂哈萨克语,所以读其作品的机会并不算多。多年前,在一本伊犁作家小说选中看过他的一篇《婚礼之夜》,记忆犹新。后来了解到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骏马的后裔》推出汉文版,我赶紧找来阅读。
    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收入了《山村纪事》《骏马的后裔》《八十号大院》《朋友的心》《繁忙的一天》《拉赫木拜》《远方的篝火》7篇小说,展示了乌拉孜汗·阿合买提多姿多彩的创作成果。手边有一本哈萨克文学史,对乌拉孜汗·阿合买提辟有专章介绍,认为他善于从爱情、婚姻、家庭的角度,来审视时代生活在人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引起的变化,发掘普通人的美好感情。当我看完《骏马的后裔》,觉得这个评价非常正确,但似乎还不够全面。
    在《山村纪事》中,主人公凯米勒生活的地方,“什么都可以活得像他自己,什么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凯米勒本来过着“跟传统的哈萨克族人认为最好的活法没什么两样”的生活,可他偏偏爱折腾,离开了“自己的位置”,不嫌麻烦地搬家到之前住的远山牧场,所有的麻烦都因此而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观念的差异与冲突,都让老牧民凯米勒感到茫然。经过一番“折腾”后,他终日守着天使泉,“心里还是有一些深深的不安,好像他以后再也喝不上那泉里的水了”。然而我们知道,除了喝不上泉水,他还有更多的不安。
    这种不安也体现在其他人物形象的心里。这些有着浓郁哈萨克族生活气息的小说,在展示农牧区风情的同时,更多表现的是在历史变革的大时代中,世居草原的农牧民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经受的考验。他们有不屈的奋斗和无奈的失败,有坚定的固守更有勇敢的反思,最终不失向往和希望。《骏马的后裔》既是写马,更是写人,刻画了许多生动的形象。
    在人物塑造上,中篇小说《八十号大院》颇值得关注。作品所写的几个人物也都性格分明,人物塑造得也比较丰满。小说从报社编辑别克铁木尔克服重重困难搬到八十号大院开始起笔,写到了同住在大院的多位邻居。作品通过一个大院几家人的活动和矛盾纠葛、勾心斗角,反映了社会一角的世态人情,也折射出了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形形色色人物的复杂关系。别克铁木尔正直、善良、容忍,艾力木别克官气十足,马坎狡诈圆滑,穆萨拜头脑灵活、广交朋友、巴结领导、信奉金钱万能……这些人物都让人读后难忘。
    乌拉孜汗·阿合买提的小说叙事流畅,作品也多承接着哈萨克族文学的传统。他善于化用哈萨克族民谚俗语,语言生动幽默,颇具民族特色。他还善于运用比喻。马在哈萨克人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乌拉孜汗·阿合买提在多篇小说中以马为喻——“像一匹铆足了劲的跑马”,“像一匹被鞍子磨了背的马”,“像一匹已经长大的小马”……
    评论家李建军在谈到哈萨克族作家朱马拜·比拉勒的创作时说,朱马拜·比拉勒的小说叙事服从一种健全的自然主义伦理观。这里的“自然主义”,是说他的小说叙事像大地一样,有着坚韧而豁达的生命态度和宽厚而包容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评价同样适合于乌拉孜汗·阿合买提的《骏马的后裔》。《骏马的后裔》中的诸篇作品大多围绕着上世纪80年代前后社会转型时期的哈萨克族农牧民和回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一主题来展开写作。正如作者在一次采访时说的,“哈萨克农牧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生活习俗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在社会改革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各种冲击。我想通过我的作品表达一种信念和希望,就是哈萨克农牧民像其他各民族农牧民一样,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这种“信念和希望”在短篇小说《拉赫木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在下放牧场时认识了远近闻名的懒汉拉赫木拜。这个遭人嫌弃、被形容为“懒汉的明天是永不完结的”拉赫木拜,觉得做什么“全都是白费劲儿”。就是这样一个“懒汉”,在改革开放后却用自己的双手盖起了“雪白的新房”,等到“我”和在专区某部门主持工作的哈力别克(他曾在这个牧场当过领导)再回牧场时,拉赫木拜家的破房子不见了,“眼前是挤满家什的三间不错的新房,外面垒起了院墙,沿墙种了一排茂密而笔挺的梧桐树。”拉赫木拜的懒,是时代造成的。离开拉赫木拜家回去的路上,“我”忍不住感叹:在这宽广的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我们用汗水辛勤浇灌的大地上,生活着无数像拉赫木拜这样默默无闻的人,他们心中仿佛也蕴藏着巨大的理想、希望。
    我想,《拉赫木拜》中“我”的这些感受,大概也是作者乌拉孜汗·阿合买提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出来的。在这个时候,小说中的“我”和作者本人画上了等号。他正以笔为马,带着希望和信念奔驰在伊犁草原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