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劝阻参观者给朋友讲解少了点气度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5:11:41 光明日报 王钟的 参加讨论
最近,北京市民路先生带朋友参观恭王府博物馆时,为朋友介绍相关历史知识,结果被工作人员劝阻。馆方回应,展厅内不允许做讲解。这让路先生非常费解:“我又不是‘野导游’,只是给朋友介绍历史,为什么不行?” 根据恭王府博物馆的说法,禁止外来讲解员讲解,是为了防止博物馆内游览混乱,以及“野导游”传播错误的历史信息。而制止路先生为朋友讲解,是因为在展厅内讲解的时候声音太大。 有两个层面的“讲解”需要厘清。出于打击“黑导游”、维护参观秩序的目的,博物馆禁止外来营利性的讲解人员进入,有一定合理性;然而,像路先生这种朋友之间的“讲解”,本质上属于参观者之间的正常互动和交流,阻止这种交流既不合情理,更无规则依据。 即便认为路先生的声音太大,工作人员进行提醒即可,何必阻止其向朋友介绍历史知识?声音是大是小,又该如何界定?博物馆不同于图书馆,本身就允许参观者互相交谈,难道非要做到鸦雀无声才行? 正如一些网友所言,博物馆不允许参观者对同伴讲解,难逃利益保护之嫌。在恭王府博物馆,散客如果选择自费请博物馆内的导游讲解,收费标准是5人及以下收费200元,或者租赁讲解器,一次30元。在门票收入之外,这显然又是一块不容小觑的利益肥肉。 在博物馆眼中,讲解是一种经营性的服务项目;但在参观者眼中,讲解是文化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是不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学校教师带学生参观,也不得不降低身段,花钱请博物馆的讲解人员? 虽说禁止外来讲解人员入馆,可以避免一些不负责任的人曲解、戏说历史,但限制过多,甚至阻止朋友之间的交流,难免误伤参观者的兴致。博物馆官方制定的讲解词往往有一个统一版本,讲解员讲什么不讲什么,很少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而且,一些讲解员只会照本宣科,脱离既定台词就无所适从。每个游客参观的兴趣点不同,统一的讲解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博物馆的权威,是否意味着绝对的准确,或者说这种“正确”究竟有多大意义?众所周知,针对一些历史典故和记载,本来就存在不同的解读方式。参观者提供的“民间讲解”,也许与博物馆讲解的内容不同、解读方法不一致,但只要能自圆其说、符合一定学术规范,那就是有价值的。 公共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场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建筑、遗迹,更是属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遗产。博物馆不能以加强管理之名,实施某种观念的垄断。如果博物馆都只有一种讲解、一种传播模式,表面上是秩序井然了,实际上却破坏了博物馆应有的“场”。每个人进了博物馆都细声细气不敢说话,只有讲解员一种声音,文化交流和传承又如何持续? 近年来,社会上和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参观体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很多博物馆设置了一批互动设施,让参观者获得更多参与感。须明白的是,增强博物馆的体验性,不光体现在硬件配置上,还要在软件上下足功夫。除了提供传统的讲解服务外,满足参观者的个性诉求、为参观者互动创造条件,也属于增强博物馆体验性的范畴。 在互联网平台上,一些博物馆、名胜古迹的“网红”讲解员脱颖而出。有的讲解员被誉为“讲解界的郭德纲”,其实,他们不仅会在讲解中抖各种包袱,还具备较深的文史知识,对展品能够提出自己的学术理解。这样的讲解员,就超越了传统上只会背台词的讲解的水平,受到了更多参观者的欢迎。 不管是“网红”讲解员,还是参观者自发地开展“民间讲解”,都是博物馆应有的开放和多元性的体现。对此,管理方应当积极鼓励引导,而不是生硬地阻止,更不能囿于自身利益格局打小算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许纪霖:知识分子唱主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下一篇:中小学生“手机依赖症”亟待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