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童年危机,告别浪漫主义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5:11:01 解放日报 黄凯锋孙越 参加讨论
电子游戏正在毁掉我们的孩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孩子的童年时光被纳入更为多样、更加开放的场景中,传统意义上的成长之路正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来看,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家庭对信息的过滤作用被削弱。 少年儿童以往对于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主要取决于住在哪儿和可以去哪里,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经过家长过滤的信息,虽然不可避免地承载了家长的价值取向,但也因此营造出一个相对稳固的童年空间。但在互联网时代,空间隔离不再关联于信息隔离。只要有一台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孩子足不出户即可接触整个世界。凭借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孩子甚至可以对家庭中的礼仪、习惯乃至公共话题进行评判,从而挑战家长的权威。 二是“少年儿童—成人”的代际关系在重塑。 相较于不太擅长使用高科技产品的长辈而言,90后、00后似乎与生俱来就具有对互联网的适应、领悟能力。访问网页、使用社交网络成为维系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基础,可谓“数字原生代”。由此,“向孩子学习”不再只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少年儿童对成年人的信息“反哺”,已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 三是少年儿童被迫提前进入成人世界。 在网络世界里,无论是搜索引擎、社交网络还是在线百科全书,都没有按照特定的次序为少年儿童展示信息。原本属于成人世界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毫无保留地涌入少年儿童视野。这不仅使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小大人”,而且还可能危害社会正常秩序。 比如,发源于在线社区的“蓝鲸游戏”将煽动自杀设定为终极目标,未成年人即是这一游戏的主要目标群体。还有不少调研显示,即便在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站中,年轻人也能轻易地获取关于自杀方法的详细技术信息。 这背后还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变化。例如,互联网技术正在颠覆印刷文化的奠基性作用。印刷的词语让位于电子的图像,更易理解的符号降低了少年儿童理解成人世界的门槛,阅读能力、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判断不再是必要条件,识字文化所依赖的传统技能正在丧失意义。 又如,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使得注意力成为一种匮乏的资源。为了吸引注意力,网络搜索引擎通过测度用户的意图来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购物网站根据用户的购买记录来打造更加个人化的购物界面。于是,价值不再来源于信息本身,而更多由能够吸引注意力的网络环境所创造。这是失去控制的主观感受,也改变并剥夺了支持意义归属的社会文化生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互联网时代,用来帮助少年儿童认知世界的符号、标志和规范正在被“眼球经济”所瓦解。未成年人面对的是一个缺乏可理解性和相关性的世界,童年生活过早地被卷入到“技术风险”之中。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童年危机”,我们需要告别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不能一味顺应,不能夸大童心和天真的抽象纯粹,更不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背道而驰。要做到“三管齐下”,进而“学以成人”:家庭和学校需优化信息过滤功能,家长需调整代际传承方式,政府和社会需重视网络世界的规范、秩序重塑。这三个方面的观念转变和实际行动,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与社会关注,而且有赖于跨学科研究力量的整合。 特别是,我们要进一步注重数字素养的培育。数字素养是包括检索、过滤信息、创建内容、在线交流和隐私保护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技能。它不仅意味着对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强调抵御风险的能力。对成年人而言,数字素养的获取尤为重要。为弥补与青少年之间的“数字鸿沟”,成年人必须调整对新兴事物的态度,努力掌握和提升整体鉴别、信息分析的能力。 还要看到,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经济模式及由此带来的碎片化信息空间,数字素养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仅就电子游戏对孩子成长可能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可行的举措包括建立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施网络游戏实名验证等。这些措施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却是值得肯定的有益尝试。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