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琨:汉字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26 今日语言学 董琨 参加讨论
《中国汉字源流》 董琨 商务印书馆 2017.1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依然使用,在世界上已有的全部文字中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奇迹。 由于汉字尤其是早期汉字所具有的表意文字(也可称为“表词文字”)性质,古老的汉字承载了古代中华文化的丰富信息,以至于有前辈学者赞叹:“每一个汉字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例如最早成熟的汉字体系——甲骨文,其中的“天”字,形体就是一个正面直立的人形,头部较大,双手双足各自左右伸展,示意为“人的头顶上就是天”,但是同时也很自然地表达出“天就是人”的意思,中华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理念“天人合一”,由此可以体现。再如,“和”字,从口从禾,说明当时的先民已有农耕,口中食用 禾类作物,进而用此字表示音节的调和乃至世间万物的和谐,因此“和”的追求及其维护,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这类体现中华文化特质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说,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但是,汉字更大的功劳在于它同时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体现在可以使用书面语言表达的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到一定程度,都必须有文字记载的支撑,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缺乏文字的文化,其发达程度是有限的。中华文化能够持续五千年而依旧灿烂辉煌,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与我们的先民创造和使用汉字是分不开的。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单个汉字具有独立的形、音、义,记录长期以来以单音节为主的汉语,具有最大的适应性。汉字表达汉语的音、义,几千年来有不少变化,但是其变化都是逐渐的而不是突变的,同时基本上都随着汉语的发展而变化。汉字的字形则相对独立一些,其主要应用字体篆、隶、楷、行,虽然彼此异样,但是都遵循一定的演变规律,而且经过历代王朝政府的规范协调,能被广大知识分子和一般识字民众认知和使用。所以,汉字突破了古今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发挥其超时空的书写和识读功能,最完整地记载与传承中华文化。此外,世界上所有文字的流传,还有一个载质的问题。文字能否随着载质的变化而发展,这也是考验文字生命力的一个因素。汉字的载质,先后经历了龟甲兽骨、青铜玉石、竹简木牍直至缣帛纸张的变化,形体的演变也与此密切相关,但是使用不同的载质书写与表现汉字,总是得心应手。这就在一定的物资层面上,保证了汉字的生命力,保证了汉字记载中华文化的功能不受影响。尤其是质地轻薄、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的纸张,大大地推广与普及了汉字的使用,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相对的稳定性。数千年来,虽然沧海桑田、王朝更迭,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部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文学艺术、人情习俗、衣食住行等,一直是薪火相传、代代赓续。这首先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从未间断的文字记载,而且主要以书籍的形式保存与流传了下来。而书籍,无论是手写或印刷,毫无疑问都是使用汉字。因此可以说汉字对于中华文化的稳定传承发挥了最重大的作用。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据现在公认的说法,中国在公元7世纪左右的隋唐之际出现了雕版印刷,11世纪左右的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文字信息处理领域的一次全球性的革命,对中国、欧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首先是使汉字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由此加速催生了数量极为庞大的中华古籍。我国现存古籍的数量,因为统计的角度与范围的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大致有10万种到15万种。如果加上流失海外的部分,就更加可观了。所谓“种”,并不等于“卷”或“册”(或是现在说的“本”),例如纂集于明代初年的《永乐大典》算古籍的“一种”,但它全书仅目录就有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些古籍成为使用汉字记载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是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强国,早就对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巨大影响。汉字传播海外,在周边国家形成一个“汉字文化圈”,就是明显的例证。在历史上的中国境内,汉字对许多少数民族文字的影响,更是不难想象的。 关于汉字的话题,可以说是很多很多,本书只能提供有关汉字的源流演变、文化底蕴、发展传播、规范改革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供关注汉字或对汉字感兴趣的读者领略、参考。 本文原载《中国汉字源流》(董琨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7年1月),经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霍忠义:“呵呵”探源
- 下一篇:董琨:汉字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