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汉字书写危机”亟须校园手写的刚性量化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6:11:24 中华读书报 孙建清 参加讨论
提笔忘字、书写能力弱化,常用汉字面孔模糊,吃不准的字词就想着求助手机,遇到高难度字词更是望文兴叹……在充分享受互联网时代各种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弱化,成为日前在京参加“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第四期国家级培训的专家学者们无法回避的“集体焦虑”。(7月16日《中国教育报》)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 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国人的汉字书写明显减少,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在逐步退化,尤其是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不断弱化的问题日益突出。“汉字书写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为了化解人们对“汉字书写危机”的焦虑,从媒体到学校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比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综艺节目,各地教育部门开展的书法教育进校园活动,等等。当然,书法进校园,让每个孩子都写好汉字,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有助于学生以此为基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要解决“汉字书写危机”不止于书法培训,不止于几档电视节目。 实践证明,化解“汉字书写危机”,最重要的是必须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抓起。在我看来,包括高校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亟须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认识当前汉字书写的重要意义,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有必要制定汉字手写的刚性量化考核指标。比如,可以在笔记、作业、论文等方面作出手写的硬性规定,只有在制度上制定具体的措施和要求,方可避免学生过多的使用打印、复印等技术,增加汉字书写的可能性和存在感。没有手写的量的规定,就无法熟悉我们的母语,就不能准确地使用汉字,告别“汉字书写危机”也就流入空谈。 汉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下,整个社会乃至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为汉字中蕴含的魅力所折服。热切期待中小学乃至大学尽快从制度、培训、课程多个维度发力,真正告别“汉字书写危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