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健康向上的网络审美情趣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03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互联网与文艺结盟,增强了文艺的社交功能,使文艺更加深刻而广泛地嵌入人们生活。走向成熟的网络文艺要保持并强化对人们文艺需求的敏锐感知和迅速回应,弘扬时代精神,传播正能量 网络文艺是互联网技术催生的,它的发展与互联网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据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网络普及率达55.8%。同时,2017年网络娱乐类应用用户规模也保持高速增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年增长率最高,达到22.6%。其中,游戏直播用户规模增速达53.1%,真人秀直播用户规模增速达51.9%。在我国境内外上市互联网企业中,网络游戏类企业占比达28.4%,大大超过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网络金融和软件工具类企业。这些数据直观地说明,今天网络文艺正在走向繁荣,还在不断催生和细分新的“风口”。 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网络文艺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从创作生产来看,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没有得到充分表达,网络文艺强大的数量扩张力还没有转化为有效的精品孕育力,艺术创作之于产业运作的相对独立性还没有形成,相当一部分网络文艺作品题材雷同、跟风模仿,还仅仅停留在满足低层次文化需求的水平上,尚未触及人类精神世界深层次问题;从监管治理来看,网络文艺治理法规、政策及措施都还正在完善,网络文艺界规则意识有待强化;从理论评论来看,网络文艺研究的核心论题和基本范式尚未建立,相关研究和评论滞后于网络文艺发展现状,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我国网络文艺精神支柱就无法真正挺立,让人有后劲不足之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网络文艺也正在度过青春期,若能不断增强秩序性和责任感,或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回顾网络文艺走过的20多年历程,可以发现,繁荣发展网络文艺,增强其与当下社会的整合,让网络文艺更好地发挥服务人民、引领风尚的作用,归根结底在于推动网络文艺以更加有序、有效的方式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文艺需求。也就是说,走向成熟的网络文艺,要保持并强化对人们文艺需求的敏锐感知和迅速回应。 社会发展史表明,和对食物的追求一样,人类对美、对艺术的追求始终未变。如果我们将这种追求称为“艺欲”的话,“艺欲”不会像“食欲”那样在满足后减弱,反而会不断增强,这种增强主要表现为渴望获得质量更优的文艺作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是独自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欣赏一部影视剧或听一场音乐会,也会产生与人交流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反过来又会刺激和增强新的文艺需求,此种新需求主要不是重复欣赏某部作品,而是希望欣赏到更加精良多样的作品。 互联网与文艺结盟,在开辟“艺欲”满足新渠道的同时,增强文艺的社交功能,使文艺更加深刻而广泛地嵌入人们生活。从创作角度来说,由于门槛较低,越来越多普通人成为文艺创作者,创作者和消费者正在发生身份融合,而创作主体的多元广泛为创新创意迸发提供有利条件;从生产传播机制来看,在互联网环境下,创作平台与传播平台正在发生平台融合,为文艺作品传播以及文艺现象形成提供便利;从欣赏者角度而言,网络赏艺时代的来临特别是社交网络媒体深度介入生活,不但拉近人与艺术的距离,更是把人“拉进”艺术,生活现场和艺术现场也在发生某种融合。 这三方面融合不但拓展文艺需求新空间,也丰富着人们的文艺体验,推动着文艺需求向更广阔地带和更丰富层次演变。对更加多样、丰富文艺生活的追求,成为网络文艺萌生及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正因如此,在推动和规范新时代网络文艺发展各项工作中,最根本的是科学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文艺需求,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网络审美情趣,在推动网络文艺精品创作的同时,逐渐沉淀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和创作者,树立起中国网络文艺发展的标杆。网络文艺评论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对那些庸俗媚俗低俗或格调不高的作品进行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另一方面,积极遴选、主动评介那些弘扬时代精神、传播正能量、具有经典化可能的作品,让网络文艺在精耕细作中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新的惊喜。 |
- 上一篇:何常在:关于成功学的网文创作不过是个诱饵
- 下一篇:别给网络文学套上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