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驻校作家”能给文学带来什么?


    从北京师范大学网站上,可以看到贾平凹、余华、严歌苓、欧阳江河等10位作家、诗人,还有一个共同身份——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上个月,这份名单上又增加了阿来。
    北京师范大学负责人评价阿来说,阿来“深入语言文字和叙事方法方式的背后,深度挖掘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和思想。他的作品既富有鲜明的民族性格,也体现了丰富的时代精神。”
    据媒体报道,6月6日,当代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麦家成为浙大首位驻校作家,并受聘为讲座教授。麦家说,国外驻校作家已经很普及,国内还很少,作为驻校作家,对他而言是一次新的挑战和尝试,“也想通过这次驻校生涯,让自己的生活有所不同,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创新的意识”,“一个国家越兴盛,社会越进步它的国民也越发重视和热爱阅读”。
    麦家担任讲座教授暨驻校作家后,主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的文学教育,他会定期开设文学作品赏析讲座,用作家的眼光讲评文学经典,让学生面对“大部头名著”时,多一些兴趣,少一些畏惧。所以,麦家的第一堂讲座,主题就是“文学写来的信”,和学生们谈“文学是什么,又该怎么样亲近文学”,“谈文学就是谈人生”。
    在“文学写来的信”中,麦家把文学比作月光,有别于日光能让万物生长,月光更注重打开人的心灵,“没有人会想象太阳上住着谁,但是中国人都会想象月亮上有广寒宫,有嫦娥、吴刚、玉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文学的作用“有我的传承,人发现了真善美假恶丑;有我的滋养,人的情感更加细腻饱满;有我的照耀,人在苦难中依然有热爱生活的信息和梦想。”
    笔者不禁想起先锋派作家代表人物马原曾在同济大学任教,作家梁晓声也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当教授,而王安忆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当教授更是声名远扬,其领衔任教的全国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班自2010年首届招生以来,备受瞩目……
    而且,对作家这种文学生活现象,一些文化媒体一直给予关注,“大学中文系能不能培养作家”成为讨论的文学话题。
    的确,作家进入校园,成为“驻校作家”,不仅意味着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学生活给他们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他们能否处理好文学生活和教授生活的关系?
    因此,评论界争议的焦点,主要就是这些作家在进入高校教学领域后,能不能再有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文学创作。无疑,这些作家已经具有了双重的文化身份,因此,他们要兼顾两方面。他们是否能够避免这两种身份的冲突,鱼和熊掌兼得,对他们来说,这的确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在人们的意识里,一个作家进入大学生活,往往有远离社会之嫌,即进入象牙塔之谓。现在,一些优秀的作家纷纷进入大学,也不免让人多少产生这样的想法。记得鲁迅先生曾号召革命的文艺家要走出象牙之塔,到社会中去,到旋涡的中心里去,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鲁迅这样说,虽然是基于特殊的时代情形立论,却是符合文艺创作的本质和规律的,因为,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不能脱离开社会现实的。对这一点,我们的作家似乎不应忘记。
    马原是“因为小说已死”,文学没有尊严而去当教授的。梁晓声是因为对校园有着一种情怀而去选择当教授的。国外也有威廉·福克纳、索尔·贝娄这样的大作家当教授,文学创作仍然取得巨大成绩的成功例子。所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无论生活方式、身份角色怎样变化,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枯竭了自己的文学创造力,自己手中的那支文学创作之笔,是否仍然像阿米达的魔杖一样,能够从不毛之地唤出鲜花盛开的春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