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长篇小说《黄冈秘卷》:我们这个时代的“破解”与自洁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2:11:09 文艺报 杨晓帆 参加讨论
与其置身事外、非黑即白地树立一个道德标杆,不如投身于这些看似铁板一块却潜藏了种种变动契机的现实里。因为相互制衡,有可能此消彼长,由坏事变好事,既藏污纳垢,又能内在激发出自洁的力量。我以为,正是这样的现实感真正塑造了刘醒龙创作的内核。而能否在小说内外调动起人心的自尊与向上的力,才是他创作最本质的追求。 “抱着父亲。我走在回故乡的路上。” 读罢《黄冈秘卷》,耳畔宛若回声的,就是刘醒龙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开篇的这两句话。《黄冈秘卷》是一部“归乡”的书,泼墨晕染开黄州一带的原野传说和刘家大塆走出的人物命运。而“我”对父辈的追根溯源,则引导“我们”卸下浮华虚荣和萎顿怯弱,要在截断时间洪流的刹那间重振精神。这部长篇新作也可以被读作刘醒龙创作实践的一次“原乡”,是作家对自己创作基石的回顾和检阅,是带着珍视与坚持,去夯实那些最根本信念后的再出发。 刘醒龙善于在谜题侦破式的情节设计和主人公对人生困厄的探寻中,将历史记忆与时代病症关联起来。在这部长篇新作中,从“我”有关故乡传说的散文被意外收录进高考教辅《黄冈秘卷》一事,既铺叙开以祖父、父亲老十哥为中轴的家族秘史和革命传奇,又步步拆穿老十一与地方政府间利益交换的黑幕。老十哥把自己全部身心交给组织,老十一则笃信“智慧”比“志气”重要,在兄弟俩截然相对的价值认同与人生际遇中,写出了时代转型的反讽与阵痛。 从这点看,《黄冈秘卷》延续了刘醒龙创作中一贯的现实主义精神,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与“发展”伴生的伦理价值困境进行批判性思考。但有意思的是,小说重心又不在针砭善恶是非,甚至不惜以过于繁杂的枝蔓,去扰乱读者,无法对其中人事做出轻易裁判。比如,小说一开篇写高中女生北童要火烧《黄冈秘卷》,这愤怒大概特别能引起对应试教育不满者的共鸣;但读到后来,读者又会发现《秘卷》的主编其实是两次高考落榜后以花样年纪嫁给老十一做第六任夫人的紫貂,让看似刁蛮无解的怪题也有了理与情。再如,老十一要地方政府“钦定”《黄冈秘卷》为通行必读,以此作为投资修建南门大桥的条件,无疑给“倚重斯文”染上了权钱交易的阴影;但王朤撬开县主官红旗轿车看到两本《黄冈秘卷》后的迟疑,父亲在明了真相后仍主动拆迁让路的决定,又让你无法仅仅以表态的方式,去谈论腐败滋生与文教传统、经济发展间犬牙交错的联系。 这当然不是对现实矛盾的妥协。有的批评忽视了刘醒龙直面现实复杂性的深度,看轻了他在小说中捍卫人文理想的途径。与其置身事外、非黑即白地树立一个道德标杆,不如投身于这些看似铁板一块却潜藏了种种变动契机的现实里。因为相互制衡,有可能此消彼长,由坏事变好事,既藏污纳垢,又能内在激发出自洁的力量。我以为,正是这样的现实感真正塑造了刘醒龙创作的内核。而能否在小说内外调动起人心的自尊与向上的力,才是他创作最本质的追求。 于是,《黄冈秘卷》中最打动人心的,当然是父辈们始终与时势欲望格格不入的一身硬骨头,但它又不止于为英雄树一座碑。从少年壮志到英雄迟暮,从天下兴亡到儿女情长,小说中父辈形象塑造最成功之处,在于撑开这样一个绵延生长的叙述空间,在其中把抽象的信念和理想,都还原成了可追本溯源的因因果果。就好像小说中由“轿车”串起父亲的人生:15岁少年时也曾立誓要为刘家大塆争光,当大官坐轿车,把名字印在家志上,却因福特车入狱,在国教授的启蒙下,明白了“革命就是让这些坐轿车的人也和大家一样用两条腿走路”;“小福特车发夹”是父亲不得不为忠诚割舍爱情的一份遗憾,但若没有对福特车的喜爱,父亲不仅在劫难逃,也无法找到组织,从黄州易帜开始他一辈子的革命路;把轿车当作“埋葬腐败贪婪的黑棺材”,是父亲毕生的志业,儿女们以为他只是偏执地“对代表工业化水平的轿车咬牙切齿”,其实他最清楚“路与桥”如何能真正实现“人行车走”的含义。在刘醒龙笔下,类似的事物符号不再仅仅承担推进叙事的功能,也不是某个固定的象征意象,反而像万花筒一样,在变动中照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写出有质地的生活
- 下一篇:虚实之间的交相辉映——读英布草心的《第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