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9:11:13 光明日报 宋颖 参加讨论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古人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正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传播真理、传播真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提携后学、甘当人梯,在全社会树立良好道德风尚。要发挥院士制度凝才聚智的导向性作用,不拘一格降人才,使院士制度成为引导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强大正能量!”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出自西汉扬雄的《法言·君子》:“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意思是说,人一定要自爱,才会获得别人之爱;人一定要自敬,才会获得别人的尊敬。自爱和自敬,是获得别人爱和尊敬的必要条件。自爱是“仁”的最高境界,自敬是“礼”的最高境界。没有不爱敬自己却能获得别人爱敬的人。这段话体现了儒家“修己以达人”思想的精义。《法言》本就是扬雄模仿《论语》而作的哲学作品,目的是传承原始儒家思想,让大众摆脱诸子“析辩诡辞”的不良影响,这从“法言”两字本身也能看出来,根据《说文》《尔雅》,“法”有使物平直的意思,也有“常”(常态、常则)之意,所以“法言”就是值得万世师法之言。这两字还见于《论语》:“法语之言,能无从乎”,以及《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尤可见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这段话的内涵,可以从“修己”和“达人”两方面去理解。 “修己”主要指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涉及三个根本问题:道德从哪儿来?为什么要提升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怎样的?而这三个问题,都以“自爱”和“自敬”为核心。 道德从哪儿来?道德来源于人自身,来自人性情的真率、自然之处,而不是源于外在的强制或教育的灌输:人人都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有尊重亲人和被尊敬的需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种自爱自敬的原初情理结构就是道德的基础;人类又都有“能近取譬”的同理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对自己孩子的疼爱和对自己老人的尊敬推己及人,就不忍心为了个人的利益伤害别人的老人和孩子,这就是道德。因此,道德的根荄人人自有,不待外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什么要提升道德修养?因为如果人人都唯己之利是图,按照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你争我夺,那么人和禽兽没有根本差别,人类文明也早已沦亡。只有人人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了更好地“爱人”而自觉主动地“克己复礼”,部分地克制私人的情感欲望,以达到大多数人情感欲望的最大化实现,人类总体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个体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是人和动物地根本区别。换言之,不断地“克己复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性心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是人越来越摆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过程,也就是人的“成人”之道。所以,真正意义的自爱自敬,必然蕴含着德性修养的提升,“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自私自利、以自我需求为中心不但不是真正的自爱和自敬,反而是对人性的戕害,对动物性的复归。 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怎样的?古人认为,真正的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绝非痛苦的修行,这是最值得强调的。它始于情,终于情,始终强调自“诚”而“明”。“诚”就是“乐之”,“明”就是“知之”,只有先“乐之”,在情感上充分接纳,才能对外在于人的社会理性真正信服,并将之纳入自我生命的感性当中,以之提升感性,最终形成涵容了“理”的更高层次的“情”。这一过程不仅能在感性的提升中获得审美乐感,而且能借由内在价值的追求超越人外在的有限性,获得绝对自由的快乐,还能因为内心充实的意义和价值之乐,而达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颜之乐”的最高境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的学问,目的是自我成全,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所谓“君子慎独”,因此“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完全基于个体的自觉,不要外在的他律和监督,并在其中获得最高的快乐,这种高度的自爱和自敬,可以说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境界了。 “达人”则指社会影响。儒家从不主张“修己以治人”,而是主张“修己以达人”,每个人通过“诚意”“正心”“修身”来实现真正意义的自爱自敬,就会应然地获得别人的爱戴和尊敬,“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并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产生社会示范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而实现“齐家”,进而“治国”,最终“平天下”。孔子曾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为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和方法上我与他人无异,一定要找出我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争讼纠纷:只要人人自爱自敬,克己复礼,就根本不会有利益的纠纷存在,人与人之间也会相互爱敬,天下自然臻于郅治。 当然,应然并不代表必然,在社会现实领域,自敬自爱者有时不仅不一定会“达人”,而且还可能因为坚持道德原则而被无所不用其极者利用,失去许多现实的利益。毕竟,通过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进而影响全天下都做有修养的人这个理想,早在孔子时就已被提出,但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是,“士不可不弘毅”,“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弘道”,正是知识分子意义所在。“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唯有这份责任与担负,才彰显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才彰显出人的尊严和自爱,才指引着人类文明方向,成为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