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儿童缺少儿歌唱的窘境亟待改变


    “六一”儿童节又要到了,各地的小学、幼儿园又开始忙活起来,精心准备各种节目来庆祝孩子们的节日。每逢此时,我们总能听到身边一些老师和家长类似的抱怨:“现在的节目越来越难编排了,每年除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等这些经典老歌外,真不知该给孩子们选什么歌?”“孩子天天跟着奶奶去跳广场舞,最熟悉的歌曲居然是《爱情买卖》和《老婆最大》!”……以上老师和家长的抱怨与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它恰恰从侧面折射了当下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一大缺失,那就是“儿童缺少儿歌唱”。
    要么是老儿歌,要么是成人流行歌曲,要么就是格调不高的“灰色儿歌”,而那些真正富于时代气息、深入孩子心灵且能被广泛传唱的儿童歌曲却少之又少,儿童歌曲创作的断层与“失语”已然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信息传播无孔不入,人文环境也要比以往更为复杂。儿童由于正处在成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心智未定而又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而鉴别力弱,注意力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迁转,特别是当今儿童“早熟”的社会化倾向更加剧了儿歌的日渐式微。在许多老师和家长的心目中,语文、数学等事关升学考试的课程都是“主科”,而音乐、美术等艺术素养类的课程,被认为是“副科”,从而使得许多学校的音乐课程形同虚设。即使课时能得到保证,许多学校也存在着教材陈旧、新歌太少的尴尬。
    “儿童缺少儿歌唱”,创作队伍青黄不接,发行单位兴趣不大,也是原因之一。随着老一辈优秀儿歌创作者的相继谢世和诸多音乐制作机构的转型改制,愿意从事儿歌创作和传播的作者及发行单位日渐流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受众广、传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上,而往往对儿歌的创作与推广缺乏热情。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儿歌作为始于摇篮的教育,它除了具有愉悦身心、启迪心智的功能之外,同时也会对儿童的文化养成和人格培育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作优秀的儿童歌曲,实质上就是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土奠基。
    因此,有关部门应当积极行动起来,着眼未来,关心孩子们精神食粮的生产,制定儿童原创歌曲的扶持政策,加大推广力度,精心编写优秀的儿童音乐教材,夯实艺术素养教育的基础。此外,我们也迫切需要一批能够放下身段,潜心研究,想孩子所想,致力于为孩子服务的儿童词曲作者和制作单位,以便从源头上切实改变孩子们“无歌可唱”的窘境。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在传唱经典的同时,还能不断地涌现出更多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好声音”,让孩子们的精神食粮越来越丰沛。
    (作者:魏斌宏,系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