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敬体:我国历代帝王名号及习惯称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23 今日语言学 韩敬体 参加讨论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究竟有多少个帝王或君主呢?统计者说法不一。有一本书名叫《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出版),只收录秦始皇以后的帝王年号,列入的帝王334个。还有一本书名叫《正说中国三百五十帝》(黑龙江出版社2006年出版),里面收录的也是秦始皇以后的帝王,实际列有339个。《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我国历代纪元表》附有秦始皇以前五帝和夏商周各代的君主,如果再加上一些地方割据政权,如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的君主等,我国历代帝王达四五百之多。 夏代君主生前称后,死后称帝。夏代君主的名字多为单名(一个字),如启、相、桀,等等。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商代君主的名字大多为两个字的复名,而且第二个字又都是天干中的一个字,如太甲、盘庚、武丁,等等。周代君主生前称天子,死后称谥号“×王”。周代君主的名字多为单名,如周武王名发、周成王名诵、周赧王名延。也有少量的两个字的复名,如周孝王辟方、周平王宜臼。秦代君主的名字单名、复名都有,如秦昭襄王名则、孝文王名柱,秦始皇名政,庄襄王名子楚、秦二世名胡亥。秦始皇帝废除死后称谥号制度,生前以世代次序称几世皇帝,如秦二世。 秦始皇 从纪元表看,从秦代开始,直到唐宋,帝王的单名占绝大多数。新朝王莽曾下令要人们用单名,所以东汉、三国、西晋都用单名。南北朝是过渡时期,复名已有一些,表示辈分的名字和专用字开始出现。到了明代,皇帝除了第二代用单名外,后代开始系统地使用复名,名字中包括前一个辈分用字和后一个严格地按照“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的顺序做偏旁的字。如明成祖朱棣以后,洪熙帝名高(辈分)炽(火旁)、宣德帝瞻(辈分)基(土旁)、英宗祁(辈分)镇(金旁)、景帝是英宗弟弟,名祁(辈分)钰(金旁)、宪宗见(辈分)深(水旁)、孝宗祐(辈分)樘(木旁)。清代入主内地,雍正以后名字汉化,向明代皇族看齐,采用两个字的复名,前一个字表示辈分,后一字同辈分的也要用同一偏旁。如雍正帝名胤禛,胤为辈分,后一字用“示”字旁,其哥哥弟弟名字为胤礽、胤祥、胤禵等,乾隆帝名弘曆(弘为辈分,后一字用“日”字旁),其弟兄名为弘时、弘昼等。 帝王虽有名字,但却成为社会上的忌讳,臣民不能直呼其名,就是国讳。避讳起源有不同说法。有说夏商开始,有说西周开始,有说春秋开始的。秦汉开始严格实行的。历时较长的汉、唐、宋、明、清几代,影响较大。帝王生前除了有名字外,还有为纪年用的年号,死后还有谥号和庙号。 谥号,是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据其生平事迹追加的称号。帝王谥号由朝廷礼官议定、继位帝王确定。帝王的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谥号反映了帝王生前的业绩、美德或恶行,寓意着后人对他的褒贬或同情。后来滥用褒谥,充斥着阿谀溢美。 周代谥号加 “王”,秦代以后称皇帝,所以汉代以后谥号加 “帝”。唐以后,谥号不断加长。如宋真宗谥号是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二十多年后又被加谥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明太祖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代皇帝谥号更长。 明太祖朱元璋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别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一般由继位皇帝议立。各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祖”,其庙号为太祖或高祖;继位的帝王一般称“宗”,其庙号为太宗、高宗、世宗等。到了明清两代 ,继位的皇帝还有个别称 “祖”的(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一位皇帝的全称,由庙号加谥号组成,庙号在谥号前,如汉文帝的全号为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为世宗孝武皇帝。开初,只有生前建有丰功伟绩的死后才可以立庙,有庙号,才能够称祖宗。后来,对已死皇帝阿谀溢美,无帝不宗。 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称。 汉武帝以前,一般用干支纪年。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年(从第五个年号元鼎三年开始用年号纪年)。新的帝王即位,一般要更改年号,称作改元。从汉代至元代,不少皇帝即位后不止一次地改元,有不止一个年号。汉武帝用11个,唐高宗用14个,武则天用17个。明清两代皇帝即位改元后,一般就只使用一个年号。帝王年号常有雷同的,建平、建武、永兴、中兴等年号都先后有六个到八个皇帝使用过,用“建兴”的,更有多达十一个皇帝。年号一般是两个字,也有三个字,四个字的,还有用六个字的,西夏景宗元昊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秉常的天赐礼盛国庆。 我们在习惯上,对历代帝王,有的称呼名字,有的称呼谥号,有的称呼年号,似乎有点乱。其实,却有一个规律性。可以列成下表: 从表上不难看出,夏代、商代,君主一般称呼其名字,周代称呼谥号,汉代至隋代,继承周代称呼谥号,唐代至元代称呼庙号,明、清两代一般称呼年号。 声明 本文原载《语文应用漫谈》(韩敬体编,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5年出版),已获授权转载。本次转载做了部分修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