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好的阅读何以可能


    历史走到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大了说,当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西方世界却开始了所谓的逆全球化。往小了说,虚拟空间、人工智能、现代科技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它们交织在一起,就像万花筒般每天都在不断改变我们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每个人的身份也变得多重和暧昧,文化身份、现实身份、电子身份多重身份纠缠在一起,变成了有着无数面孔的我们。面对这一切,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准备好了怎么去理解这个世界了吗?我们准备好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了吗?而阅读,恰好能够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界,并向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该读什么?好像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字,我们身边每天都是各种信息爆炸,甚至是鲍德里亚意义上的“内爆” 。然而颇为有趣的是,好的阅读、有营养的阅读、真正能够进入我们生命和精神深处的阅读却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阅读被严重碎片化。比如人们现在已经严重依赖的微信和朋友圈,里面有很多好的文章和观点来不及被消化,就迅速淹没在网络的海洋里。这种阅读的碎片化直接导致我们的生命体验和思考的碎片化。第二,我们的阅读被大量的无效阅读所淹没。虽然我们貌似每天在不断地接受文字的轰炸,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所接受的信息都是无效的文字垃圾,除了浪费流量和时间,并没有给我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东西。第三,很多看起来很热闹的阅读其实是伪阅读。这种阅读,是在重复别人的阅读,或者是说出一些比较煽情,但其实都是废话的漂亮文字,这里面并没有阅读者自己的思考,心灵鸡汤的流行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然,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好的阅读,并不是指职业阅读,比如专业阅读,也就是为了工作,为了研究,不得不去读书。就像鲁迅先生讲过的:“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鲁迅: 《读书杂谈》 ) 。所以这里说的是一般性的阅读。而且拥有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书,也不一定就等于真的知道什么是好的阅读。我个人的理解,好的阅读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是温润心灵的文字。朱光潜先生有个观点,大意是一个文人首先是一个人,要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大抵要有两种敏感,一种是对人生世相的敏感,一种是对文字的敏感。日常生活的琐碎和无聊,往往遮蔽了我们对生活之美、对文字之美的感悟和体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块假我以文章。文字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去领略造化之功,在这繁华世间、娑婆世界去感受善良、温润之气,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是塑造人格的文字。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读过的文字往往很容易就融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比如,对于笔者这样正进入不惑之年的一代人来说,金庸小说至情至性为国为民的大侠,古龙笔下去来无踪洒脱不羁的游侠,冉阿让和聂赫留朵夫的寻求自我救赎之路,孙少安、孙少平在平凡的世界里不平凡的梦想与挣扎,《三国演义》里各种英雄人物的驰骋天下和星流云散,都在悄悄地影响着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
    第三是给人力量的文字。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赠送给新生的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每当我读到书中这样的句子,都会在自己内心升腾起一种力量:“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一个人只有在内心发现真正的自己的时候,才是他真正强大的时候。而阅读这样的文字,能够唤醒自己,给在平凡的世界中挣扎的自己以一种力量。
    那么通过这些好的阅读,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还是以文学阅读为例。所谓文学,其实就是用文字编织起来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大有小,你可以说它是一面镜子,映照世间百态,你也可以说它是一盏灯,为前行的人们照亮人生的道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里有一句话:人生就是那根绷着的琴弦。就像书中的两个人物那样,我们没有选择,但是我们一定要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某种意义。这是什么?这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生存困境的永恒追问,只有看破人生真相但又能勇敢去面对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勇气的人和生活的强者。
    电影《一代宗师》里章子怡扮演的宫二小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爹说,习武有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我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希望叶先生能帮我走下去。 ”我想,我们的阅读其实也有这样三个境界。
    如果说《命若琴弦》还是见自己的话,那么,文学的世界,如何去见天地呢?
    我们阅读四大名著,如果从形而上的层面来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 《水浒传》结尾的魂断蓼儿洼, 《西游记》中美猴王的皈依和抗争精神的泯灭, 《三国演义》中的三家归晋,无数英雄人物一页风云散,更不用说《红楼梦》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里都蕴含了很多对生命、历史、时间、空间、宇宙规律的永恒思考。再比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记下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波斯帝王薛西斯率领大军渡海作战之前,大军接受他的检阅。薛西斯将白宝石王座安放在一座小山上,俯瞰大军,几十万大军布满了平原,千百只军舰密布在海洋上,这是力的盛宴,是人的海洋。面对此情此景,薛西斯忽然怆然涕下。大臣问他为何哭泣,薛西斯说:悲悯涌上我的心头,人的一生是何其短暂啊!看着黑压压的人群,百年之后,就没有一个人还活着了。“这是史诗般的一幕。几十万军队仰望着国王,国王在王座上俯视着人群。时光轮转,万物流变。人群与国王都化为尘土。留下的,是一段不朽的传奇。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而史家用自己的文字将这一瞬间永远凝固,并让它成为不朽的传奇。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为什么说阅读的最高境界是见众生呢?古人讲“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意思是最高明的道理,最高明的境界,不是有多玄远,或者地位有多高才能去获得,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去把握。禅宗讲“担水砍柴,莫非妙道” ,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文字更需要去保持一种现实的关怀。当我们习惯于去看大时代的进步,喜欢去看大历史的时候,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大历史背后的每一个平凡人的爱恨情仇与喜怒哀乐,他们的真实的生存体验。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这才是最真实的历史。所以,走入无限广阔的现实,去寻找体现人的本质意义的生活,这种关怀,是真正的见众生,也真正的把文字本身的最高追求回归到日常,回归我们生存的真实生活和坚实的大地。
    所有写出来的文字,其实都是在思考人的生活的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们的阅读,就是在重新建立起我们对我们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一种新的想象性的关系。无论是作为单独的个体还是作为总体的大时代,缺少这种想象力一定是一种极为平庸乏味枯燥无聊的生活。有时候,我们容易走得太快,喧嚣过后,我们更应该学会的是倾听。去阅读,学会给自己保留一个小小的空间,学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温度、有力量的事,进而让我们的生活多一点想象力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就像大诗人博尔赫斯说过的那样:我如何对我的日子说:“我住在你那里,却未曾抚摸你,我周游了你的疆域,却未曾见过你” (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