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铜钺 山东博物馆藏铜钺 1965年至1966年,山东博物馆对位于山东省青州市的苏埠屯商代墓地进行了第一次科学发掘,发掘出4座商代墓葬和一座商代车马坑,所发掘的墓葬大部分遭到盗扰或破坏,随葬品所剩无几。在其中的1号奴隶殉葬墓中,发现了两件铜钺,其体型巨大,器身均有透雕人面纹饰,双目圆睁,张口露齿。其中一件铜钺的正反两面各有“(亞醜)”铭记,现保存于山东博物馆。另一件较大的铜钺出土后不久被调拨北京,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铜钺长31.8厘米、刃宽35.7厘米、肩宽30.7厘米,斜刃,刃部有使用痕迹。与另一件相比,其体型更大,眼部除眼眸外增加了眼眶,耳部增饰有耳廓。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极少只有人头纹饰而没有躯体的,而这两件铜钺仅透雕有狰狞怪神的头部,其目的应该是起到一种震慑的作用。类似的青铜钺在河南西周时期的墓葬中也有发现,收藏家陈仁涛将其解读为战神蚩尤纹。虽然此说法尚需考证,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钺”和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 钺是一种长柄、首部具有弧刃的用来劈砍的兵器,作用类似于战斧,从出土的青铜钺实物看,这种兵器主要流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按其体型可以分为大型钺和小型钺两种。小型钺多出土于低级贵族墓葬中,一般为实用兵器;大型钺通常在30厘米以上,均出土于大型墓葬之中,墓主人均为高级贵族。《尚书·牧誓》记载:武王伐纣,誓师于牧野,“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商后“以黄钺斩纣头”。由此可知,在商周时期,大型钺往往作为政治、军事权力的象征以及砍杀敌人首级的刑具。使用它的人,往往是具有最高指挥权的军事将领或政治领袖,并且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今天汉字中的“王”字,就是由甲骨文中“钺”的象形文字演化而来 。钺的体型越大,造型越精美,也就代表着钺主人的身份越高贵,权力越大。苏埠屯大墓中这两件精美铜钺体型巨大,其主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呢? 在其中一件钺上铭刻有“”图形,它是由外围的“亞”字框和内部的“”组成。多数学者认为,“亞”字为宗庙之形;也有学者认为,“亞”为武官称号的图形化,被称为“亞某”的人均为高级的军事首领。而关于“”字,学术界有多种释义,其中多用吴闿生先生所释之“醜”字。这类图形文字,早在1930年,郭沫若就认为,殷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图形文字,乃古代国族之名号,为古代民族图腾之孑遗或转变。所以“醜”为古代族名,而该族的墓地就在今天的山东青州苏埠屯。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氏族,他们和商王朝的关系又是怎样,就要从出土这两件铜钺的苏埠屯1号大墓来一探究竟。 1号墓墓室呈长方形,共有4条墓道,墓室中部有“亞”字形木构椁室,大墓共殉葬48个奴隶、6只狗和一只小兽。一般认为,晚商时期有4条墓道的墓是王陵,而此墓是目前所发现的商代除殷墟王陵之外的唯一一座完全意义上的4墓道大墓,并有明确的杀祭人牲现象,且人数众多。这说明墓主身份较高,应该是仅次于商王的王室成员或高级贵族。墓中出土了两件巨大铜钺,也预示着墓主人生前掌握着重要的军权。 关于“醜”族,除了苏埠屯出土的铜器上刻有“”(亞醜)铭文外,在甲骨文上也有商王派“醜”去东方建立疆界并参与征伐东夷的记载:“辛卯王,小臣醜其作圉于东,对。王占曰,吉。”卜辞中还记载“醜”参与征伐东夷的活动:“其大出,吉。醜其驿至于攸,若。王占曰,大吉。其迟于之,若。” 晚商时期,为保卫东土安全,商王朝不断对东夷用兵,最终导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甲骨文中关于“醜”的记载正在此时。而“醜”族所驻守的苏埠屯接近东夷前沿,是商人通往东夷的必经之地和战略要塞,所以商王朝对驻守此地的人选必定格外谨慎,这样可以信任和倚重的人物,莫过于商王室成员。由此可见,醜族应该是商王朝派往东土的重要官员,与商王有着密切的关系 。 从苏埠屯墓地的墓葬形制、埋葬制度、随葬品的组合等多种因素来看,它与商代典型的殷墟西北岗王陵区大墓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年代应属于殷墟三期偏晚。这反映了苏埠屯大墓的文化特质属于商文化系统,并几乎完全反映了商文化的礼制特点。 由于此墓早年曾被盗掘,椁内陪葬物品全被扰动,重要器物已被盗走。而椁室外的器物则得以幸免,这两件铜钺就平放在椁室外墓室北壁靠近北墓道口的填土中。 遗憾的是至今在苏埠屯还没有发现与墓葬相应的居住遗存,这也为我们研究苏埠屯墓地带来了很多疑惑。希望随着进一步考古发现,我们能够真正解开“亞醜”以及其部族的谜团。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