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最后一张签证》:在西方彰显中国传统道义良知


    
    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剧照
    二战题材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正在江苏卫视、北京卫视热播,作为2017年两家卫视的开年大戏,截至目前,该剧在索福瑞CSM 52城取得了0 . 8 %的平均收视,同时在腾讯、搜狐和乐视网在线播出点击量破亿次。为了研讨总结这部剧的创作经验, 1月18日,由中国视协、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主办的《最后一张签证》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从历史性、艺术性等角度对该剧进行了热烈探讨,认为这部作品对于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一张签证》讲述了二战期间,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以鲁怀山、普济州为代表的外交官们,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巨大风险,为犹太难民办理签证的故事。据导演花箐介绍,本剧于2015年9月16日在捷克开机,历时4个月拍摄完成,是中国和捷克影视剧合作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大、人员投入最多的一次合作。操刀剧本的著名编剧高满堂认为:“这部剧增强了我们对现实主义题材坚持、坚守的信心,从播出的反响来看,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仍然魅力四射。 ”
    专家们一致认为, 《最后一张签证》尊重历史史实,同时又具有传奇性,展示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道主义底蕴。 《最后一张签证》出品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卜宇将该剧总结为“三好” ,分别是“主题好、团队好、播出好” 。江苏卫视频道总监李响则表示:“ 《最后一张签证》艺术地再现了大时代背景下的芸芸众生,人物塑造亲切,与观众没有距离,其真实感和带入感是引人入胜的独特品质。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艺术家到外国拍剧,大致有两种内容和样式。一种是拍外国历史经典名著,比如上世纪末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承认,这个题材电影、电视剧一共拍过六个版本,但还是中国拍的这版最好。第二种是拍中国人在外国的生活, 《最后一张签证》就属于这类,它从主题、场景,到戏剧冲突、人物刻画,都给中国电视剧创作和播出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 ”
    李准认为, 《最后一张签证》站在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反法西斯主义,具有普世性。“主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戏剧传奇中坚守正确的价值观,用积极的生命意识照亮历史灾难中的希望,以人性的拷问支撑了剧情的跌宕和反转,其灵魂是现实主义的。 ”同时李准也表示,如果能把以鲁怀山和普济州为代表的中国外交官的精神世界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释的文化进行关联,可能会使这部剧更有中国特色。
    中国视协副主席李京盛也高度肯定了《最后一张签证》 ,他认为这是一个“知难而上”的题材。这个题材涉及复杂的国际背景,离今天非常遥远,还关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种族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李京盛说:“签证官何凤山在二战中救了很多犹太人,这个故事并不新奇,也有很多人试图改编创作,但始终没有找到角度。将这样一个非常复杂、难以驾驭的题材进行了最适合电视剧的改造,这对当前的创作非常有启发。中国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仅保卫了自己的国土,不仅在自己的国土上浴血奋战,同样在西方的战场上也有贡献,中国人以自己的道义良知抵御了法西斯的疯狂屠杀。 ”
    对于中国签证官救人的动机,李京盛认为剧中解读得很好。他说:“这部剧为观众做了独特而令人信服的艺术解读,没有任何外交资料和历史史料表述过当时这些外交官受谁之命、受谁之托,是奉命而行还是违反了国家的外交政策来救人,但这部电视剧用艺术的方法告诉我们,他们是出于一个中国人的良知道义、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情弱者的传统而做出这些壮举的,这些恰恰是一部文艺作品最应该弘扬,也最能显示出力量的元素。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