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剧《昭君》剧照 陈旭摄/光明图片 “着尽汉宫衣,心知更不归,欲问塞南事,年年鸿雁飞。”随着恢宏又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响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民族舞剧《昭君》近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舞者们用优美的肢体语言讲述那段“和亲”的历史。 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用舞剧的形式来演绎别有一番新意。如该剧导演孔德辛所说:“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关于昭君的艺术创作有很多,观众们看了这部舞剧能达到某种共鸣,能从主人公身上看出‘和’字的价值,便是我们创作的新意所在。” 以女性视角聚焦家国情怀 “边塞烽火矗立,昭君似乎聆听到了边塞的哀怨,怀抱琵琶,感悟着自己的使命……” “昭君用尽一生坚守着这份使命,用一生驻守着边塞安宁……” 舞剧《昭君》序幕与尾声的描述,讲出了整部剧的走向:以昭君这位和亲女性的视角来看家国情仇。舞剧如何展现她一步步的人生选择及心路历程,是此剧的创新之处,也是难点之一。 孔德辛是位80后女导演,她说:“作为女性导演,创作舞剧《昭君》我认为要从女性的细腻出发,去寻找与昭君心灵相通的地方,了解她并感受她。”因此,《昭君》将女性的柔美穿插于汉朝与匈奴的剑拔弩张之中。 汉王宫大殿上,汉朝武将与匈奴王子斗舞,气氛紧张,昭君出场六宫粉黛无颜色,人们都忘掉争执,去关注那一份美;和亲路上,汉朝送亲将士与匈奴兵处处对立,昭君拨动琵琶打破紧张的气氛,面朝湿地,悠然起舞;来到匈奴,柔弱的昭君不辞辛苦用汉法抑制瘟疫的横行,得到单于之子的尊重;老单于去世,昭君遵循胡制嫁给新单于,持续着民族融合大义……昭君的柔美一步步地化汉朝与匈奴间的干戈为玉帛,她打开自己心扉的同时,也打开了匈奴大汗与百姓的心扉。 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彭飞表示,这部画面唯美的民族舞剧《昭君》从战场的《烽烟》开始,以胡汉的《共荣》收笔,从战争到和平的演变发展中刻画了昭君的种种心路历程,体现了女性在面对“和亲”这一政治行为时的大义与勇气,从而表现出华夏民族的大爱情怀和家国情结。 两地合作展现舞剧魅力 舞剧作为舞蹈艺术的最高表达形式,创作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舞剧《昭君》由北京中国歌剧舞剧院与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联袂打造,集合了两地的专业创作人员。他们深入内蒙古昭君青冢、昭君博物院等地,了解昭君生平的种种事迹。这些对于人物内心塑造、故事情节把控、表演细节呈现至关重要。 该剧作曲张渠介绍,为了做好这部剧的音乐,他随同《昭君》剧组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在沿途采风创作的同时,与研究昭君文化的老专家们进行交流座谈,在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民族文化元素的同时去感受和体悟历史,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在采风创作中得到升华。 为了能给观众呈现出一场高质量的表演,导演对不同角色的长相、性格、言行举止等种种细节,都有自己清晰的判断,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及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中严格选拔舞者。为了展现匈奴民族的豪迈,扮演匈奴士兵的演员都要求身高185厘米以上;昭君的扮演者唐诗逸就是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 这部舞剧两地合排,对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提高和展示的机会。“呼和浩特的舞蹈演员们骨子里透露着对民族舞蹈的热爱,举手投足间将内蒙古的民族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彭飞对于自己团队的表现赞不绝口,“这也正是这部舞剧的魅力所在。” 中国歌剧舞剧院有高水平的编创团队、优秀的舞蹈演员,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拥有蒙古族舞蹈艺术的独有资源。二者结合,新剧《昭君》在剧情、舞美、舞台、音乐等各方面,都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来自北京的观众郑慧与蒙古族好友宝爱娟在观看后告诉记者:“全剧聚焦汉族与匈奴的融合,以昭君为主线体现了民族大义。舞蹈编排用心,有古典韵味又含蒙古族舞蹈特色,看后让人意犹未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