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观后感 >

听盛鲁杰《课标》解读有感1500字


    本文《听盛鲁杰《课标》解读有感1500字》由读后感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听盛鲁杰《课标》解读有感
    今天上午,有幸听取了北京著名教育专家盛鲁杰教授的报告感触很深。盛教授讲解的主要是学习、落实《课程标准》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课标》的功能。2、《课标》阐述的语文课程的特点和核心目标。3、《课标》提倡继承语文教育优良传统。4.、《课标》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5、《课标》的主要变化。他用生动的例子诠释着对课标的理解,用风趣的语言谈论着如何应用教材,使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教学方法,学会了新的课堂设计模式。
    盛教授先从《课标》的功能谈起,他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标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看到这些,我想到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并没有研究透课标的要求,甚至没有研究课标,对课本的解读,也仅仅靠一些参考资料,也没变换成自己的思考,而是把自己对参考资料上的理解再强加到学生头脑中,不论学生能否理解接受,也不论参考资料的准确性,哪会有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难怪学生难以掌握住,也就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如一潭死水,还抱怨学生不发言,课下记不住,只得通过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成绩,这与我们课标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盛教授在讲到《课标》阐述的目标时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对词语的解释应随文解释。他说语文只是个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应先人文解读,意义走在知识前面。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小学课本上有篇《三潭(印)映月》,很多人都认为应该用“映”不应用“印”,通过他对文本的解读和自然现象分析,很多人就明白了为何用“印”的原因。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就是把预习环节中字词解释单独抽出来的,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其在语境中的意义。在讲课时,我们也是用教材来分析知识,把教材支离破碎,在肢解中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这就曲解了文学的价值。在诗歌言简意赅的语言中,如果不能深入诗境,仅凭几个翻译来理解诗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也不能深入理解诗意,只有添加丰富的想象和一些生活常识,才能更好的挖掘诗意。
    更让我受益的是盛教授在讲解在阅读设计时用的对话式阅读,问题式阅读,以《春酒》为例列举了两种设计方式:一种是环节型课堂设计(1、激情导入 2、读春酒,忆家乡事3、品春酒,知家乡人4、喝春酒,知家乡味5、品语言,悟家乡情;一种是问题式的设计(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就主要回忆了那两件事?2、春酒是什么样的酒?3、会酒又是什么样的酒?4、观察描述生活细节,说说它们蕴含的意义.这两种教学方式,我们一般都采用第一种,因为它思路清晰,设计很新颖,容易把握,也是大赛中选手们喜欢采用的方法,但赛课结束收获又有多少呢,这就很难判定了。 第二种方案,虽然没有很大的创新,但它贴近于生活,适合孩子的口味,从新课标的目的看,它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无论是从眼前利益还是长远打算,对孩子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平时上课中,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东西,也忘记了自己的东西,有些东施效颦的意味,居然不会教课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无论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认真学习新课标,且不可完全照搬别人的模式,只有这样才会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