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咿呀呀京剧社的孩子们在排练现代京剧《红梅赞》资料图片 近年来,在红学大师俞平伯故里浙江省德清县,当地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积极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无论是江南人喜爱的越剧,还是北方人自豪的京剧,纷纷在校园开花结果,并多次走出县域,在国家级大舞台上夺得佳绩。 德清县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表示,这样的活动为当地的文艺繁荣作出了贡献,也进一步提高了新时期学生的审美情趣,更为重拾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开辟了新路。 越剧传承:从幼儿园抓起 “各位老师、小朋友们,现在我给大家表演一段《红楼梦》选段,让大家通过这个选段,进一步明白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中的行当与角色的关系……”在德清乾元镇第一幼儿园的戏曲大舞台多功能厅里,来自浙江越剧院的国家二级演员张静边说边在孩子们中间表演起来。丰富的戏曲表情、动听的曲调、娴熟的动作引得孩子们掌声连连,兴奋不已。“阿姨的声音好动听!”大班的小女生智婷婷目不转睛地看着表演,被深深吸引了。“老师我也要学唱越剧表演。” “国家级的越剧名角从省城下来给一帮幼儿园的小孩子与老师指点传授经验。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戏曲教学感动了她们啊!”乾元镇第一幼儿园园长章美丽说。 越剧曾是水乡江南德清人最爱的戏曲。20世纪40年代初,越剧演员徐玉兰曾到德清当过“客师”。章美丽说,可惜当下许多地方的戏曲艺术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 正是带着改变这份遗憾的信心,从2009年开始,乾元镇第一幼儿园引入戏曲教学,率先在德清的诸多校园中推出戏曲传唱活动,并在戏曲教学环境上给予投入,如一楼是开放式的戏曲走秀台和180多平方米的戏曲大舞台多功能厅,二楼是戏曲表演专用教室,在中大班每班都设计一个戏曲区域,方便300多位幼儿随时随地进行戏曲游戏。 不仅如此,园里还针对老师设立了“戏曲唱吧”,为孩子成才创建“小梅花戏团”。据不完全统计:7年来,“小梅花戏团”在县级以上各类平台演出和获奖30多次,培养出戏曲表演经验幼儿60多名。 章美丽说:“我们不是要培养戏迷,而是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孩子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普及,让艺术瑰宝发扬光大。” 京剧传唱:在校园流行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南方孩子知道的不多,会唱的更是罕见。要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体会到戏曲的艺术魅力,普及京剧不能少。 “京剧唱腔难度大,江南孩子不愿学唱,有时候,一句唱词三节课也学不会。”在德清逸夫小学咿咿呀呀京剧社辅导老师姚荣林看来,学唱京剧很不容易,需要从培养兴趣着手。 姚荣林是教语文的,京剧是他的业余爱好。2008年,教育部关于《京剧进校园》的通知下发后,姚荣林先在自己班级尝试让学生唱京剧。京剧中大都有历史典故,他就把京剧与语文、历史教学结合在一起,在听典故中学会欣赏京剧,在唱京剧中明白语文的重要性,京剧课引得学生纷纷前来。 学校领导抓住契机,在全校各班级推行京剧课,并成立咿咿呀呀京剧社,吸引孩子们加入。每到双休日,姚荣林更是组织孩子们或义务辅导,或邀请校外老师传教。每周三下午,还有专门的京剧课供孩子们学习交流。 京剧课让学生面貌悄然改变。性格内向、文静的孩子,自从学唱了京剧后,性格变活泼自信了,班级和校园活动也积极参与了;有的孩子平时就是低头读书,上了京剧班后,回到家里不再躲进书房,而是给家人来上一段京剧表演…… 2014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在走访时,发现逸夫小学孩子的京剧范儿后,非常惊讶,专程赶来实地采访,并邀请他们进京一展风采。结果在央视戏曲频道的《一鸣惊人》栏目中,一战成名,夺得了周赛冠军和月赛优秀表演奖。 登上舞台展示,不光使孩子们的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更主要的是带动了家庭参与和社会支持。如今,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校25个班级的1000多名学生,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哼唱京剧。而咿咿呀呀京剧社更是在德清县内出了名,除了逢年过节到县内福利院、敬老院义演外,还被社区、企业等邀请去表演,俨然成了明星。 “京剧在我们校园流行的实践,不仅破了南方孩子不爱学京剧的怪论,相反,只要给予土壤,就会极大地拓展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特长,丰富孩子们的课程,并在提高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办学品位、学校美誉度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逸夫小学校长汤洁文笑着说,接下来,学校还会设定一个月为京剧学唱月,让更多的孩子与家庭参与到京剧的普及与传承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