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海棠依旧》剧照 日前, 41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海棠依旧》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很多20余年没有跟孙维民联系的人,纷纷给他打来电话,有的赞扬他扮演的周恩来“太出神入化”“太深入骨髓” ,还有的说他“做了件大好事,让更多人理解了周恩来” 。 这并不是孙维民第一次扮演周恩来,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已经先后在话剧、电影、电视剧中扮演了近50次人民敬爱的周总理,但受到如此之多的好评,却实属首次——甚至连他最出名的作品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与电视剧《东方》 ,都没能让他饰演的周恩来这样深入人心。 《海棠依旧》是以导演陈力、主演孙维民为核心的创作团队耗时6年精心打造完成的作品,艺术化地再现了周恩来长达27年的共和国总理生涯。这部电视剧一方面遵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大事不虚”的基本历史原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了散点式的透视,另一方面又按照“小事不拘”的审美原则,将更多的镜头聚焦于大历史进程中的生活细节。 在剧中,孙维民饰演的周恩来不仅是一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伟大政治家,也是一位慈祥、仁爱、亲切,懂得照顾他人感受、深谙为人处世之道的开明长者。在孙维民看来,将高高在上的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正是《海棠依旧》中的周恩来吸引了如此之多观众的核心因素。 在《海棠依旧》中,孙维民形神兼备的表演,将他推到了荣誉舞台的正中央。但他却坦言,自己要像周总理一样谦虚而谨慎地“夹起尾巴做人” ,这样才能在饰演周恩来的艺术之路上不忘初心,不断前行。 ○记者:您是怎样走上扮演周恩来总理之路的? ●孙维民:很多人形容我是“中国近代历史名人专业户” ,的确,我曾经饰演过周恩来、鲁迅、张学良、廖仲恺等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但最广为人知的还是周恩来。我与周恩来这个角色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话剧舞台,当时我所在的大连话剧团创排了一部话剧,叫做《历史的选择》 ,主要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时期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我因为外貌比较接近,就被选中成为周总理的演员人选。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在电视剧中扮演周恩来的机会。当我发现影视剧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自己的表演后,就决心从舞台跃入荧屏和银幕,逐渐将创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影视剧中,先后在《七战七捷》《大转折》 《东方》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电视剧和《谁主沉浮》《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一号目标》等电影中饰演周恩来。与话剧不同,影视剧作将演员和观众拉得更近,演员的表演、语言乃至行为举止都要更贴近生活。这种自然而流畅的表演方式,是我更为喜欢的。 ○记者:在您看来,自己所演绎的周恩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维民:周总理的身上闪烁着永恒的光辉,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领袖,更是一个完美的人。在生活中,周总理对自己和家人非常苛刻,对他人却十分宽容。在研究角色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被他的崇高精神所打动:他一直戴着套袖,是怕磨坏衣服,是为了给国家省钱;他身为党内的高级干部,去世后所有的资产竟只有几千元钱;他甚至不允许父亲的坟墓占用耕地,自己去世后骨灰也撒入了大海。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一个警卫员结婚后,会专门写一幅字送给他做礼物;在他发觉另一个警卫员一脸羡慕时,又立即挥笔为其母亲写下“寿比南山”四个大字——一个身居高位的大政治家,竟能如此细致入微地体贴下属,这充分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 周恩来为了党的事业而牺牲小我,一生呕心沥血为人民服务,一切都从党、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无疑是所有党员的楷模。 ○记者:周总理以超强的个人魅力著称,作为扮演者的您是如何从“形似”走向“神似”的? ●孙维民:在一次次的角色扮演中,重要的是演什么像什么,而不是像什么演什么。作为演员,我离周恩来的生活很远,所以我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接近人物的内心和灵魂,用体验和理解不断地缩小这种差距。我一直在告诫自己,每一次饰演周恩来,对于自己来说都是第一次。虽然饰演周恩来的次数很多,但在拍摄每一部新作品之前,我都要认真做准备。 首先要模仿周总理的说话方式、穿着风格、走路姿势,做到分毫必究,这是扮演一位伟人必须要做到的“形似” 。然而,饰演伟人,不仅要做到“像” ,更要做到形神兼备,要让人物活在观众的心中,让观众认为你就是他们心目中有血有肉的周总理。化妆制造的“像”与形体模仿和语言模仿的“像”只是初级阶段,要达到“神似”的高度,就必须真正走进周总理的内心,去触摸他伟大的情怀。我的方法是,大量阅读有关他的书籍、多次接触他身边的人,从而深刻地理解和体味他的人生观、他的性格、他的喜怒哀乐,这是我从“形似”走向“神似”的必经之路。 ○记者:具体到《海棠依旧》中的表演,您认为自己是否取得了某种突破? ●孙维民:演出《海棠依旧》的过程,就是我突破过去程式化表演的过程。体验多少,才能体现多少。普通演员是在演人物,优秀演员则是在感知人物。在创作《海棠依旧》的过程中,我尽可能走进人物的内心,将人物的情感融入自己的表演之中。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让一个伟人走下神坛,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让观众仿佛能听到周总理的脚步、呼吸与心跳。 在《海棠依旧》中,我们几位主演特别重视凸显剧中的人物关系。其实,演戏就是在演人物关系,而不是单单演自己。在拍摄之外的生活中,我、唐国强、王伍福、卢奇等几个主要演员的关系,跟在剧中的关系没什么两样——我们会把唐国强当成团队的领导核心、把卢奇看作小弟弟,这是因为我们在镜头之外刻意培养着一种生活习惯,上了镜头就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种人物关系,流露出亲兄弟般真挚的革命感情。而我跟王震等部下的关系,则要体现出一种爱护和关心的感觉,于是我们这些演员在戏外也保持着这种状态。 ○记者:在创作《海棠依旧》的过程中,您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难? ●孙维民:因为经费的限制,我们没有条件像国外的一些传记片那样,先拍人物的年轻时代,然后停机一两个月让演员去减肥、找状态,剧组和场地都不计成本地等着,直到重新开机拍摄人物的老年时代。因为中南海西花厅场景的拍摄时间所限,我经常上午演的是壮年时代的周恩来,精神饱满、意气风发,下午演的是老年时期的周恩来,卧在病床上神情憔悴,眼神中又要绽放出坚毅的光芒——我要不停地在两种状态中切换,这十分考验演员的演技和对人物的理解。 ○记者:有些观众认为, 《海棠依旧》中的周恩来儒雅慈祥有余,雄才伟略不足,您如何看待这种评价? ●孙维民:这种认识太过片面。 《海棠依旧》中基本呈现了周总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有重大功绩——从筹备开国大典时的事无巨细,到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中国政协会议的真诚周到;从授衔将军出任大使时的细致工作和礼仪培训,到抗美援朝时的运筹帷幄和后勤保障;从粉碎敌特对新中国的破坏,到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从出席万隆会议赢得世界瞩目,到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从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 ,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无不体现出总理周恩来的雄才伟略、高风亮节以及“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也”的公仆意识和忘我精神,体现出他对党、对人民、对战友、对身边人的无比忠诚和深情厚谊。 与此同时, 《海棠依旧》不仅要表现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也要表现作为人的周恩来,所以我们并没有将周恩来的政治生涯作为唯一描写对象,而是同时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周恩来——他和邓颖超在准备接见前来拜访的老乡时,会仔细讨论该在哪儿请老乡吃饭;他愿意主动承担弟弟周同宇一屋儿女的部分教育费用;他也会在工作之余和毛主席话家常,谈谈自己爱吃的海棠果——观众能从中体会到周总理极为亲和的个人魅力。 ○记者:在经过近50次的演绎后,周恩来的精神对您本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孙维民: 《海棠依旧》剧组有个口号,叫“演总理、学总理,用真情、用激情,全身心地进入创作” ,我们拍摄这部电视剧的过程,就是全剧组成员感受周总理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的过程。对于我个人而言,每一次饰演周总理,都是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我收获了很多人生启迪,净化了灵魂,陶冶了情操,道德和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过去在生活中,我有些不拘小节的习惯,但自从走上了饰演周恩来的艺术之路,我就开始以周总理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说变成完美无缺的人,但尽可能做到与人为善。 ○记者:您认为在如今这个商品经济时代, 《海棠依旧》传承和发扬周总理精神的意义是什么? ●孙维民:过去有些文艺工作者搞创作,忘记了主旋律也要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高度。《海棠依旧》凭借艺术性和观赏性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收视率一度破2,在“小鲜肉”充斥市场的年代,这部电视剧能够吸引一些年轻人观看,就是一种胜利。据我所知,有很多家庭都是三代同堂观看《海棠依旧》 ,这对于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在年轻人中的传播十分有利,同时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对党的信心,展现了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创作主旨。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