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做他的学生可以“终身保修”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薄松年先生从事美术史教研已过了60个年头,听过他授课的学生和用过其教材的学子不少于十万之众。今天,美术史知识如此普及,民间美术深受呵护,一批学者走向国际讲坛,许多西方学者深入研究中国艺术史,其中都有他的一份辛劳。
    薄松年于1932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幼年贫苦,1950毕业于保定师范学校。1952年,他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有幸遇上了业师王逊教授。王逊于195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主持筹建了第一个美术史系,是新中国美术史教育的开拓者。薄松年毕业后于1955年成为王逊先生的助教,1957、1961年,他相继独立开设美术史公共课和专业课,全面承接了王逊编写美术史教科书、研究宋元绘画、调研民间美术的学术衣钵。
    没有“一劳永逸”的教学
    薄松年最离不开的是学生。学生不分类别、不分国籍,只要肯学,他皆一一倾囊相授。他对学生的负责是从招生开始的。1960年,薄松年奉命到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招生,其中考试成绩最好的是一位来自湖南农村的学生,他与附中校方达成一致的录取意见。但此时中央美院招办电告他:北京的招生名额已满,取消在广州的招生名额。薄松年惜才如命,经过协商,终于实现了对考生的承诺,30年后,当年这位幸运的考生已经成了文博界书画专业的领军学者。当每一次招生工作进入计分程序时,薄松年都要细心提醒工作人员,不要出现政策不到位或档案出错的现象,使不少考生免受委屈。
    身为薄松年的学生是幸福的,几乎可以享受“终身保修”的待遇。学生走上社会后,小到处置一些事情的合理性,大到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等,他都及时给予引导,并请更高的名师如启功先生来指导。他强调最多的是为人之要,要求做人要老实、做事要踏实、说话要诚实、业务要扎实。他很少给学生以溢美之词,时常会有一些批评和责备,“保修”就是这样开始的。
    薄松年的教学是“全天候”的。他常常到教室检查学生的晚自习及课堂笔记,要求学生打好文史基础,大量背诵古代画家的简历和默画古代名作的构图,其严格的程度近乎严酷。经历过这个阶段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深深感到先生的良苦用心。
    薄松年没有一劳永逸的教材。他心存各种版本,以适应不同听课者的需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他给一大批业余大学的学生们送去了艺术史的甘霖,所著《中国绘画简史》通过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传播,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大量发行,受益者何止千万!已经反复讲过百余次的教学内容,他在讲课前都要“过一遍电影”,总要与前一次授课有所不同,要有新材料、新观点。他积极约请同行陈少丰、张同霞、林通雁加盟编写教材,取长补短,他主编的《中国美术史教程》等和专著《中国绘画史》,其清晰的脉络、严谨的语言,是让人放心记诵的教科书。薄松年讲授的内容囊括了完整的美术史,其中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陶瓷、工艺等艺术门类,甚至还扩展到文学、戏曲、民间美术等相邻艺术领域,既有宏观的总体把握,又有生动的细节,形成有机整体,他的教学和研究是“博”与“专”的完美结合。
    富足与贫寒形成师德
    薄松年的研究特点首先是深入认识历史文化背景,他熟知历代、重在两宋,有扎实深厚的文献功底,古代数百位画家的身世简历和历史故事,信手拈来,尤其是古代画论,成篇背诵,显现出雄厚的“北学”之功。他治学严谨,代表作之一是他在1957年发表的《〈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及其时代意义》,至今仍引导着人们对该图的基本认识。1979年,经启功先生的提示,薄松年与陈少丰先生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找到了《林泉高致集》明抄本,发现了其尾篇——《画记》,对其进行了校注,深化了对《林泉高致集》和郭熙其人其作的研究,发表了《郭熙父子与林泉高致》。他写的《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美术活动》,最早深入研究北宋宫廷绘画和画院的建制,将宋徽宗的道教思想及其活动与他的艺术创作结合起来,此外,还开展了李公麟、苏汉臣、梁楷等十多个宋代画家和一些明清画家的个案研究。
    薄松年将田野调查的方法运用到研究民间美术的工作中,他对晋冀鲁豫津苏川闽粤等地的年画进行了全面考察,长期深入到手艺人的作坊、店铺、炕头,忠实地记录和总结了各地年画的题材和制作工艺。1987年,薄松年出版了《中国年画史》,又经过20多年的锤炼,发展成《中国年画艺术史》。他参与了许多国家级的科研课题和出版项目,如1992年、2000年两度参加《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的编簒工作等,还编辑出版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年画集。新世纪之初,薄松年扶持建立了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把他们带进了大雅之堂。木版年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薄松年的长期宣传与研究不无关系。2010年,薄松年将珍藏的一批民间木版年画无偿捐赠给澳门艺术博物馆,他的富足与贫寒形成其师德的独特内涵。
    至今,薄松年依旧精神矍铄地活跃在国际学术讲坛上,其严谨的学风和推陈出新的观点赢得了海内外学界的尊重和认同。
    本版制图、人物速写:蔡华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