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2000年前官员这样“保密”文件秦封泥最新研究成果发布,完整勾勒出秦代官僚机构网络图


     
     
    
    
    16日,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正式发布2017年秦封泥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陕西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庞任隆,就该馆馆藏的“右丞相印”“栎阳丞印”“上雒丞印”三枚秦朝封泥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
    20年前的今天,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傅嘉仪为博物馆精心收藏了781枚秦封泥,这些带有文字的“泥坨坨”,大部分为西安收藏保护人闫小平倾情捐献。
    “栎阳丞印”厘清两个栎阳古城地域分布
    上世纪90年代,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相家巷村集中出土了近万枚秦封泥。该馆珍藏的781枚秦封泥即是这批出土封泥中的精品,涵盖“三公九卿”“亭里郡县”“宫殿苑囿”三方面内容。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
    国家一级文物“右丞相印”秦封泥,是馆藏秦封泥中官职最高、品相最为完整的封泥之一。“作为秦代‘三公九卿’最高级别的孤品官印和陕西陶质文物的精品代表,‘右丞相印’已入选 《陕西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5月18日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与中外观众见面。”庞任隆说。
    庞任隆介绍,“栎阳丞印”作为秦汉栎阳古城遗址 (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 的重要见证,让我们进一步厘清了历史上两个“栎阳城”的地域分布和时代特征,从而确立了唐栎阳古城遗址 (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的地位和影响力。
    “上雒丞印”封泥研究纠正历史误解
    据介绍,“上雒丞印”封泥是该馆独有的一枚秦封泥。“雒”同“洛”,“上雒”是陕西省商洛市古建制的名称。由于种种原因,“上雒”一直被误认为是始于汉代由商分置的建制,如《商州市志》 中记载“商洛,因居洛河上游故名,战国时即有。汉朝忌水,将上洛改为上雒,这是用雒字的开始”。
    庞任隆说,“上雒丞印”封泥作为秦都直属关中诸郡内史辖东南区域的一枚宝贝,为商洛市研究员王国伟《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一文提供了有力佐证,更新了人们对商洛历史的认知。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俊雅认为,“雒亭”的发现和2000年在商洛市商州区寒川佛诞公园附近发掘的两件带有“雒亭”铭文陶罐的发现,推翻了因汉朝忌水将“上洛”改为“上雒”而得名的论断,特别是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珍藏的“上雒丞印”封泥的亮相,更是与此吻合。“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填补了汉前地图及史料上‘武关道’‘商於古道’只有商而无上雒治所的历史空白,改写了 《辞海》 等资料中‘雒始于汉’的说法,使上雒建制的存在与商县在秦朝享受同等的‘京畿’直辖待遇这一史实得到佐证。”
    更为可贵的是,“上雒丞印”封泥的发现使商於古道这一商鞅封邑的历史之谜得到了解释。通过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及陕西省其他文物机构对“上雒丞印”封泥的研究,把商於古道的历史提前了100多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对改写商洛市的历史有决定性的意义。
    考察秦代历史、地理演化的“活字典”
    秦封泥被学术界誉为“秦代文书封缄制度的结晶”“秦朝中央的档案馆”“继秦兵马俑、秦简牍之后,秦文化发展史上第三大考古发现”。
    封泥是玺印早期的主要使用形式,其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文献。所谓封泥,就是古代用胶质黏土封缄于竹木简牍文书和进贡物品的包装之上,然后在封缄的黏土上盖上印章的遗存,简单说来,就是古代印章作为封缄时在泥团上形成的印记,类似今天的铅封和封条。
    庞任隆研究认为,秦封泥“第一次完整地勾勒出了秦代官僚机构的网络图,是认识‘三公九卿’制度的‘指南盘’。秦封泥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一批鲜为人知的‘亭里郡县’及‘宫殿苑囿’名称,是考察秦代历史、地理演化的一部‘活字典’”。
    专家研究认为,秦封泥当时制作时相当考究,不仅要经过“丸制”,还有“紫泥”“青泥”和“黄泥”之分,因而出土的秦封泥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经过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近20年的不懈研究,秦封泥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手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他们研究发现这些秦封泥的颜色有深黄、浅黄、黄绿等,甚至有的呈粉绿、淡紫色,而“泥源于土”,由于当时全国各地的环境等因素不同,导致土质也不同,因此烧制出来的泥丸的颜色也大相径庭。
    (本报西安5月16日专电)
    图①:右丞相印。图②:栎阳丞印。(均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供图)图③:博物馆篆刻家展示已封缄的秦封泥。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