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陶质彩绘凤鸟油灯 油灯博物馆藏 清代瓷质娃娃油灯 油灯博物馆藏 5月18日,油灯博物馆在江苏常州西太湖畔雅集园内正式开馆,当日,馆内展出了从4000余件藏品中精选的近2000盏油灯珍品。展览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在丰富的收藏基础上,以历史、民族、类型、材质等专题为特色,系统地呈现了五千年文明中油灯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该馆早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开始试运营,其间,馆内展出了由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陈履生提供的1000多盏油灯,展品时间跨越5000年的发展历史。在很多人看来,油灯在几十年前还不过是生活必需品,而如今却已摇身一变,成为了博物馆中的藏品。 民间油灯补宫廷油灯不足 油灯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具,经历了几千年演变的历史。从实用出发,最初的油灯来源于“钻燧取火”,新石器时代的“陶豆”作为原始的灯具,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油灯就表现出了实用和审美的结合。陈履生梳理道,青铜时代,油灯开始向精制化方向发展,及至汉代,进入了油灯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油灯功能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富丽。而南北朝青瓷油灯的出现,为油灯生产的材质多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油灯的发展更为多样。因此,油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我国历史沿革中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水平、科技发展状况和审美趣味。 汉代有无数的惊天创造与艺术杰作。在陈履生的油灯收藏中,基本上囊括了除金质以外的各种质地,包括银、铜、铁、石、玉、陶、瓷、玻璃、木、竹等。其中人形灯也有不少,青铜与陶质均可见,然而反映汉代漆艺在此方面应用的则未能目睹。此次展览,油灯博物馆又新增了一件重要藏品——汉代翻盖漆灯,陈履生介绍:“此灯仿青铜灯造型,与油灯博物馆旧藏的翻盖青铜灯结构相似。翻盖漆灯极其少见,通常为陪葬之明器,不具实用功能。这个灯体量较大,应与其他陪葬漆器同时出土。周身有具汉代纹饰特点的图案,表现了汉代漆艺的高超水平。” 作为个人收藏,陈履生坦言:“现实中可能很难收集到类如西汉‘雁鱼铜灯’‘长信宫灯’那样的时代精品,因为这一类的陪葬品作为出土文物,一般都为国家收藏。但民间也有与这种具有宫廷化趣味大相径庭的民间油灯,却可以补宫廷油灯的不足。”民间油灯具有多样化材质,造型朴实,设计精巧,装饰简练。据介绍,民间油灯简单的仅以一瓶或一盘加一捻和少许油,即可照明;复杂的也不乏造型繁复、精雕细琢的实用装饰品。 油灯收藏体会无尽滋味 任何一样收藏都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收藏可以研究技术的进步,可以欣赏艺术的趣味,可以了解民俗的风情,可以透析文化的历史,可以丰富科学的知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穷尽天下的品类,既可以锻炼人不断努力的精神,又可以获得一种事业有成的喜悦。 欣赏中生发的感情,或许是进入专业收藏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过程。陈履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处处留意,每到一处凡逛市场必注意油灯,而只要看到他自己没有的品类则收而藏之。他分享道:“80年代中期,北京的旧货市场还处于半公开状态,经常听到说某日后海那边的旧货市场给查了,工商一到,那些文物贩子们闻风四散而逃。那时候我经常到那里去遛遛,每次也都有一点收获。偶然在东便门一侧的地摊上看到不起眼的油灯,基本上无人问津。那时候人们收藏的目光都盯在那些传统的收藏品类上,比如陶瓷、雕刻、字画、邮票等。当时油灯的价格也比较便宜,因为它还具有实用的功能,而且与我小时候的生活有些联系,就顺手收藏了一二。当这种略带几分古意的油灯放到书架上,闲时慢慢品味也能感受到一些无尽的滋味,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江苏扬州老家的艰苦生活,想起那时候晚上的黑暗,想起长辈擦油灯罩时的情景。” 收藏要有专题 收藏领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每个藏者往往是情有独钟。举凡喜欢收藏而又能成为“家”者,其收藏一定有一个专题。对于收藏,陈履生有自己的观点,他说:“现在世界上可能很难找到一个还没有人收藏的专题。大至飞机、汽车,小至邮票、昆虫,都有无数的人为之不断地努力。在现代社会中,专业性博物馆的出现则表明专业品类的收藏、展示和研究走向科学和系统的途径。” 油灯种种,虽为世间俗物,但在陈履生看来,悉心收求也能获得许多文化上的乐趣。例如,藏族油灯中的寿字装饰反映了藏汉之间的文化交流,纳西族台壁两用油灯的设计表现了民族之间技术上的融合;元代的“气死猫”(为了防止猫偷吃油而设计的密封式灯盏)油灯凸现了先人的巧智,清代的“防风长明灯”则体现了实用与装饰的完美结合。他认为,作为中国油灯收藏这一专题,所反映的地域性方面也表现出特色,其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油灯就表现了不同民族的特点。 选择何种专题作为自己的收藏对象,往往是初入此道者举棋不定的事情。事实上收藏专题的选择难以在兼得中确立,陈履生建议,如果不想成为“杂家”,而又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那么只有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的收藏专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