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8:11:1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 “日常生活”是民俗学的研究范畴,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著述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描写了南宋初期延续至蒙元入侵过后的南宋民众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为读者了解南宋时期的民俗史提供了一个简洁明了的范本。 谢和耐选定蒙元入侵南宋前即1276年的数十年和当时南宋的都城杭州作为描绘在一定历史时段下的中国民众生活的范围。杭州是当时南宋的建都所在地,本身在南宋时期因为人口众多和繁荣富丽而极具代表性,容纳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包含了不同形式的日常生活;蒙元入侵前的数十年间则是城市中心和商业活动的突出发展的时段,作者的眼光直接聚焦城市生活,所以认为选择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我想引用作者在导言中提出的两个观点,观点一是作者认为10—13世纪中亚和蒙古游牧民族对中元造成的压力是促进中国长江流域和东南省份经济普遍增长的主要动因,之前中国的发展以北方地区为主。这反映在南宋迫于蒙元压力,迁都杭州使杭州变得富丽堂皇,帝国的经济中心南移,辐射到更南边的福州、泉州以及长江中上游流域。观点二是作者认为以杭州为代表的南宋看似安定繁荣,其实只是幻象,真实情况映射出国库空虚、农村贫困、统治阶级内部党争,随后难逃其被蒙元覆灭的结果。作者提到传统儒家思想认为国家的覆灭是因为皇帝缺乏德行,而作者认为中国的真正崩溃与道德松弛无关,而在其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本质之中。我以为作者是想借描绘日常生活来反映国家覆灭的内在真相,那么蒙元入侵前夜的日常生活在逻辑上则介于两个观点之间,以杭州为代表的经济中心转移给居住于杭州的人带来了新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日常生活之下又暗含危机,与被蒙元入侵似乎又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日常生活是否只是作者的切入点?在随后的章节中作者确实从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描绘了南宋色彩绚丽的日常生活,但大量的细节表明作者仅仅只是在描绘城市中的日常生活,他选用了丰富的文字材料进行描述,如南宋流传下来的生活琐记、笔记小说、方志、轶事汇编、马可波罗游记,这些资料细节丰富,马可波罗游记与中国的文献在描写某些同一事物上又能吻合;在分析中国社会产生的问题时,作者也注意同欧洲进行对比,试图说明在南宋时期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才会产生特定的生活形态,中国社会在南宋时期经济的繁荣发展、商人阶层的崛起为什么没能同欧洲一样改变社会结构,作者用中国传统观念在社会中流传呈现出的坚韧性予以解释,最后则回归到中国文化的特性。 从经济层面看民众的日常生活,涉及到书中的第一章城市发展和第二章社会中的第一节变迁中的社会。南宋政府南迁杭州,北宋时期帝国的北部地区被蒙元占领,大量的人口也跟随政府迁移到杭州,杭州依托便利的运河和街道容易供应各色日用品,城内的娱乐活动也极丰富。城市生活突破时空限制,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蓬勃发展,城市对商业的作用在中国以前的朝代从未如此的显著,这是作者以城市入手分析南宋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一个优势。商业繁荣带动了商人阶层的活跃,商人和上层精英勾结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利益交换,商人仍被传统社会瞧不起但利用财富优势在社会地位的改变中已经拥有了实质的权力。社会贫富对立、权力差距又使得各阶层的差距越来越大,贫民生活越来越贫苦,社会内部阶层的割裂越来越明显,由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动荡。接下来作者则从社会层面描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作者在第二章中把社会阶层划分为上流社会、商人、城区的不同民众和农民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分别进行描绘。上流社会的人在作者看来并不在意道德水准,在官场中努力维护地位,生活奢华,与商人进行交易,有的官员本身依靠田产就掌握了大量财富。 商人阶层拥有财富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通过买官、做慈善、学习士大夫阶层风雅的生活方式以期提高地位。城区的不同百姓依托富家生活的情形最好,其他百姓利用劳力生活没有支持者则生活得更艰难,有的则是小偷或乞丐。农民中有各种情形的人,但农村总体上每况愈下,更多的人涌向了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在作者看来也是一个潜伏的威胁,杭州城市中人口对资源的需求本就大于供给,百家笔记网(www.simayi.net)城市的消耗在某些方面依托对农民征税,农民在农村中无法再维持生存只能进入城市讨生活,但又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供给和需求的不对等。从文化层面看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书中涉及第三章到第六章,分为衣·食·住、生命周期、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消闲时光几个内容。这部分对南宋的民俗生活进行了大量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南宋的富丽堂皇和中上层极尽奢华享乐,以至在蒙元入侵的前夜杭州城仍是歌舞升平,不同于传统价值观宣扬的忠君爱国思想,从不同阶层的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让人感受到他们对自身生活的有效把握,从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到生活过得去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在意的都是怎么更好的享受生活,南宋产生的艺术审美达到极其精致的状态。作者对于文化的描述也涉及到中国人的哲学观,表明城市生活中展现出社会的传统文化取向对人们的影响。作者从经济、社会、文化层面分别描写了南宋杭州民众的日常生活,虽然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外表的富丽堂皇只是一个美丽的幻象,在蒙元的铁蹄下那么不堪一击,但依然让人对灯火辉煌的南宋产生了向往之情,这个时期的杭州就好比夜晚张灯结彩的景象,在灯光的掩映下美丽异常,但是天一亮灯光熄灭所有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都黯然消逝,在日光的掩映下甚至呈现出惨淡的景象,就像翻译者在后序中提到的那样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这一点就破犹如泡沫般的城市幻象就是由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情形编织起来的,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为读者勾连出它们的逻辑脉络。虽然作者以特定时期特定空间的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入手来分析经济和社会的情形,但我并没有看到作者分析的独特性在哪儿,换句话说,他的分析不只适用于城市发展快的时期,也可以套用于其他特定的时空。 这本书着重于刻画特定时期和地点的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区别于大历史研究方法的对微观史的运用。有学者指出:“微观史学所试图建立起来的就是一种微观化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其对象是过去历史中的那些小的群体和个人,以及他们的思想、信仰、意识、习俗、仪式等文化因素,他们相互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宏观的政治、环境等因素仅仅被作为整个讨论的某种背景介绍,其实质是一种对文化的“解释性”研究,这一侧重恰与文化人类学对表现文化的符号和仪式等的关注相一致。其次,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在方法上也就是一种微观的研究手段,而其结论又能放到更广阔的范围中对民众日常生活的琐碎描述。”这与民俗学关注民俗世界中的人具有相同之处,映射出大历史发生的逻辑,从经济、社会的层面进行分析描绘日常生活最后转向对文化的探讨。 读罢全文我认为这本书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更像是历史教科书的材料补充,学术意味并不深厚,作者以自己的观点分类梳理出大量的材料并整合在一起,穿插少量的分析,更多的是留给读者自身思考的空间,或者说作者自身的观点和分析并不清晰,只引出少量的个人观点让读者自己体会。不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读者的看法是什么,这本书总是描绘出一幅笼罩在阴影下的浓墨重彩的南宋杭州民众的日常生活图景,正如作者自己在序中提到的宋朝曾经创作出的大量描述日常生活细节的绘画作品,如今天作为孤本留下来的《清明上河图》。一个法国汉学家为千年前的南宋杭州还原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清明上河图》,也许千年前的杭州民众穿越历史还能在这幅图画上找到自己的模样,对比今天的日常生活发现除了表面的事象已经天翻地覆,但日常生活中呈现出的逻辑是他们过去熟知的。这本书中所描写的民俗事象与今天的不尽相同,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总是把过去一些过于繁琐的习俗简化了,但是看书中描写的一些内容觉得与今天的社会生活具有一致性,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事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日常生活下暗含的内在逻辑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看作者对经济、社会情形的分析我觉得把它们置于对当下社会的理解也是合理的,不仅仅是能解释南宋的日常生活,我想不同时期的人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有其稳定性,这种日常生活的稳定性也许和经济、社会、文化的稳定性相关吧。作者:赶作业的小姑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