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 《城南旧事》 中,音乐成为串起3个小故事的链条。图为 《城南旧事》 剧照。 今晚,《义勇军进行曲》 激昂的旋律将在上海文化广场上空响起。这是一场名为“光阴的故事”的上海电影交响音乐会,《义勇军进行曲》 作为上海电通影业公司1935年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曾鼓舞了成千上万中华儿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并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是上海电影人做的一大贡献。”本次音乐会的主办方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在上海这个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与摇篮,曾经诞生过无数脍炙人口的电影音乐经典作品。在那个缺乏传播渠道的年代,这些电影音乐为电影插上了翅膀,传遍大江南北。” 曹鹏:我的指挥事业从上影起步 本次音乐会担任演奏任务的上海爱乐乐团的前身之一,就是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电影乐团。这个乐团曾经为新中国千余部影视作品创作、录配了大量经典电影音乐作品,还为上海的音乐界培养了多名知名指挥、作曲家,曹鹏、汤沐海、王永吉、吕其明等知名指挥、作曲家都曾在这个乐团中工作。 年过九旬的曹鹏将出现在今晚音乐会的指挥台上。很多人认识他是从他担任上海交响乐队指挥开始的,实际上,曹鹏的指挥生涯是从上海电影乐团起步的。1949年,上海刚解放,曹鹏所在的华东军区文工团进驻上海,他被分配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负责组建电影乐团,并担任队长兼指挥。上影厂的第一部电影 《农家乐》中的配乐,就是曹鹏指挥的。曹鹏谈起这些往事仍十分感慨。谈及为电影配乐,他指出,乐团指挥面临的最大考验,在于指挥对乐曲演奏的时间要有精准的把握,甚至要精确到秒钟。“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录错了能擦掉重新来。当时的电影配乐是用胶带录的,如果没对好时间录错了,胶带就要作废。刚解放,胶带都靠国外进口,存货稀少。每一卷胶片对我们而言都很珍贵。所以我们尽量做到录一次就通过,要不然,就是对国家物资的浪费。” “我心里知道,录音的时候不能出一点错。当时我还是一个新手,感到责任重大。”曹鹏回忆说,为了精准把握时间,他时常在电影厂的剪辑间里通宵准备。看谱、改谱、放片、掐着秒表对时间。“最累的工作是改谱。比如电影的画面只有32秒,但乐谱却有35秒,这就要我来去掉3秒。是去掉一小节还是一小节半,都要反复斟酌。有的时候乐谱不够长,还要在乐谱上标记好需要反复的小节。”曹鹏说,当时的乐谱都是手写的,他改动后,还有专人负责抄分谱,时间十分紧张。晚上累了,就直接睡在剪辑间的地板上。经过大量准备工作,正式录音时,基本都能一次通过。“电影厂这段时间的工作,对我是极大的锻炼。”此后,曹鹏又在上海电影乐团指挥乐团为 《龙须沟》《智取华山》等数十部电影配乐。 音乐是电影生命的一种延续 打开这场音乐会的目录,《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送别》等经典电影歌曲映入眼帘。在这些熟悉的乐曲背后都有同一个名字———作曲家吕其明。 上影厂成立的那年,吕其明开始在电影乐团中担任乐手,从此与电影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吕其明在上影厂完成了第二部电影配乐创作 《铁道游击队》。在创作过程中,吕其明想起了自己之前在山东近4年的生活经历。在那段烽火硝烟的日子里,吕其明一边行军作战,一边收集当地民歌素材。他在山东微山湖这一带见到很多游击战士,他们身穿普通百姓的衣服,头扎白毛巾,手里拿着大刀,最多拿一支套筒枪,身挂子弹袋。“绝不能把那种洋腔洋调强加在他们身上,山东民歌风格的歌曲才适合铁道游击队员。”吕其明仅用了1天就完成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创作。 1982年,受吴贻弓导演邀请,吕其明花了近10个月时间为 《城南旧事》配乐创作。影片以小英子的独特视角看社会,音乐成为串起3个小故事的链条,吕其明反复琢磨,采用当时小学生人人会唱的《送别》为主旋律,整部片子用8段配乐,营造出了深沉、悲怆、朦胧的基调。 影片最后一段,小英子和父亲在医院里告别,长达5分零6秒的画面上没有一句台词,只有画面和音乐。此时音乐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直到电影结束,很多观众还愣坐在那里,沉浸在影片的情节里,半天也回不过神来。 “这是一场有历史感的音乐会,用音乐串起了上海电影的发展史。”任仲伦说,“几十年过去了,有些电影的情节也许已经被遗忘,但电影音乐的旋律还在,它们是电影生命的一种延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