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石家河遗址: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


    
    玉凤,石家河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刚刚评选出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考古项目的代表成功入围。评审专家认为,近年来石家河发掘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使人们对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有了新的认识。作为距今5000年至4000年千余年间长江中游地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最高文明代表,它的各种新探索、新发现对于中华文明探源的意义不言而喻。
    石家河遗址的考古已经陆续进行了60多年。它是1954年在南方进行相关的水利工程施工时被发现的。当时考古队在石家河遗址南部的杨家湾、罗家柏岭、石板冲和三房湾4个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存,尤其是在罗家柏岭揭露出一处与制玉有关的建筑遗迹,出土了包括如今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有“中华第一凤”美称的玉凤在内的一大批精美玉器,从而拉开了石家河遗址及石家河文化研究的序幕。那枚玉凤形体稍小,团身直径只有4.7厘米,但冠羽后卷、长尾两歧,纹饰都采用减地阳刻技法,表现出高超的玉作水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石家河遗址才真正开始进行系统的考古,意图建立起这一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框架。其中在谭家岭发掘400多平方米,揭示出三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反映了从油子岭文化到石家河文化的发展过程;在肖家屋脊发掘6000多平方米,新出土100多件源自瓮棺的精美玉器。聚落考古调查发现,石家河遗址是以石家河古城为核心、由39处地点构成的庞大聚落群,古城将诸地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现的石家河古城面积达120多万平方米,其外围有宽阔的城壕,是当时我国确认的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凸显出石家河遗址在长江中游地区乃至我国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1996年,石家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续深入以及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需要,石家河遗址的考古工作自2008年开始再次展开,主要目的是探讨石家河遗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希望通过对石家河遗址周边1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区域系统调查,初步了解该区域史前不同阶段遗址的基本分布与特点。此次考古发掘的收获令人惊喜。
    首先是新发现了谭家岭古城,它位于石家河遗址的中心,城壕内面积达26万平方米,始建年代推测应属于最早的油子岭文化晚期,也就是距今约5000年前,那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谭家岭古城应该是距今约4000年的屈家岭文化晚期、120多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古城兴起的重要基础。这也是石家河遗址获得2016年度十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在石家河遗址发现的最早遗存与距今7000多年的城背溪文化比较相似,但发现的材料非常少,整体文化面貌不清。目前石家河遗址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比较清晰的是距今5900年至4000年这一阶段,其文化发展序列是油子岭文化(距今5900—5100年)、屈家岭文化(距今5100—45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4500—4200年)和后石家河文化(距今4200—4000年)。
    其实,石家河遗址的聚落结构大致存在一个从聚集到分散的变化过程。比如油子岭文化时期,聚落中心从龙嘴古城北移到谭家岭古城,但其周边的相关聚落少有发现,聚落的等级分化尚不明显。屈家岭文化时期,以石家河古城为中心的聚落群开始形成,其周边聚集的聚落近10处,且出现明显的聚落等级的区分;聚落内的功能区划基本形成,如石家河古城内的谭家岭主要为居住区,而邓家湾主要为祭祀区。新的考古发现则证明在石家河文化时期,石家河遗址的中心地位确立,聚落等级分化加大,聚落内的功能区划进一步强化,三房湾成为重要的手工业作坊区,石家河古城外的印信台则成为专门祭祀场所。
    2016年记者曾经去过石家河古城西城壕外侧的印信台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这里揭露出5座人工堆积的台基、百余座瓮棺葬,台基之间的低地填埋大量的厚胎红陶缸、红陶杯。红陶缸上发现不同形象的刻画符号达40多种,可能已具有文字的功能。大量陶缸排列有序、口底相接、相互套接,部分缸体上还有刻划符号,可能是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多次举行祭祀活动的专门场所。
    考古人员在谭家岭遗址寻找大型建筑遗迹时,意外发现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共发现各类玉器240余件,这是石家河遗址玉器又一次大规模集中发现。这些玉器有以往不多见的神人头像、双人连体头像玉玦、玉虎、玉鹰等,表面均有精美的线刻图案、复杂的透雕和细如针尖的钻孔,普遍使用的圆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不过,随葬玉器的瓮棺葬俗不是本区域的文化传统,应该是来自其他文化的影响。
    湖北省考古所所长方勤认为,石家河遗址提供了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的生动材料。作为史前中国传统的六大文化区之一,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文化存在自身的发展道路和特点:从油子岭文化晚期开始,也就是五千年前,以石家河遗址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真正开始文化一体化进程,经过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整合聚散,形成了一个文化高地,开始影响周边的文化,同时也接受周边文化的影响。石家河时期出土过一个玉龙,外型与玉猪龙很像,一看就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还有牙璋,也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而在后石家河时代,文明继续往外扩张,南方与中原文明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交流,比如在邓家湾出土的铜片,是长江流域最早的铜,它也许会在以后的文明进程中扮演更多的角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