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藏在博物馆里的“年”——鸡年看文物


    按照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今年岁次丁酉,生肖属鸡,称鸡年。“鸡”的发音与“吉”字相近,古人常以鸡的形象兆示吉庆。鸡文化与龙文化、虎文化等都对古人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阳陵出土的陶公鸡
    
    帝陵外藏坑发掘现场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唐代彩绘生肖鸡俑  张江舟 文/图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是明代唐寅写的咏鸡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鸡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传说中的神鸟凤凰形象来源于雉鸡的造型,因此成为人类膜拜的图腾。《太平御览》:“黄帝之时,以凤为鸡。”传说鸡为日中乌,鸡鸣日出,带来光明,能够驱逐妖魔鬼怪,鸡虽然不等于太阳,但是鸡是太阳的使者或传令者。
    新年来临之际,大量市民、游客也纷纷来到博物馆里感受中国古代的鸡文化。
    1、人气爆棚的十二生肖俑
    “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十二生肖俑,我要和鸡俑合个影,新年大‘鸡’大利!”来自台湾的游客安小姐站在十二生肖俑展位前,一手兴奋地举着手机,一手比着胜利的手势自拍。她说:“我马上24岁了,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很早就慕名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生肖俑,也在网上看过照片,今天见到了实物好开心。”1月19日上午,陕西历史博物馆里人流如织,陈列于该馆第三展厅的著名文物——彩绘生肖俑吸引了大量游客围观拍照。
    这一组彩绘十二生肖陶俑出土于西安市郊区的一座唐代墓藏,生肖俑通高40~42厘米。俑均为兽首人身,头部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形象;身体作人形,着敞领宽袖袍服,衣襟垂至足下,双手拱于胸前,于文雅中显露着一种滑稽之相。
    俑采用头、身分制,然后粘接成一体,再刻画衣纹,贴塑双手及笏板,经入窑烧成后,又施彩绘,现俑身红彩均已褪色或剥落。俑体中空,胎体厚重,放置稳定。十二生肖的身体部分虽大同小异,但头像塑造得生动有致,各有神采。例如猴俑,双目圆瞪有神,嘴紧闭,两耳侧听,显出一副猴儿顽皮的灵气:而猪俑突出的是大嘴、一对圆鼻孔和垂肩的大耳,特别有趣;兔俑则有一对竖立的长长大耳;牛、羊俑则从双角的内弯或侧伸以示区分,体现了雕塑匠师对各类动物形态观察的细微和准确、雕塑造型技艺的精湛和高超。
    “十二生肖俑是古代人们用来‘压胜’‘辟邪’的镇墓明器,在唐宋墓葬中多有随葬。隋唐时期的生肖俑多为陶质,也有个别铁质、石质的。宋代则出现了瓷质的生肖俑。但总体来看,还是以陶质生肖俑为大宗”,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姜涛说,“十二生肖俑在墓葬中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分别置于墓室四角,东、南、西、北各3个,以鼠为始,以猪为终,按子南午北顺时针方向布置,旨在用它们轮流值班,守护墓主。”
    据介绍,以生肖俑随葬的习俗在唐代以前已出现,隋唐时期渐成体系,一直沿用到宋元。随着时代的不同,十二生肖俑的形态也发生着变化。临淄北朝崔氏墓出土的生肖俑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生肖俑,以动物原形的形式出现,完全是写实的手法,代表了生肖俑的初始形态。隋代两湖地区的生肖俑已完全摆脱了之前的动物形象,流行身着宽衣博带,拱手盘坐,怀抱或头顶生肖的文官人物俑,并开始出现兽首人身生肖俑。初唐两湖地区生肖俑以兽首人身拱手持笏板的官员形象为主,多为坐姿,也有部分站姿俑。俑身下方有方形或圆形底座。盛唐以后,基本以带有底座的兽首人身站姿生肖俑为固定模式。
    专家分析,生肖俑有着从动物原形到人持抱生肖,再到人兽同体之演变轨迹,体现出“人气”化在逐渐加强。人类历史上,各文明都存在动物崇拜阶段,从神话学的角度看,大致都有动物崇拜到人兽同体,直至神人同形的发展历程。生肖俑的出现虽然较晚,但同样符合这一发展规律。
    2、蔚为壮观的地下动物园
    如果说唐代彩绘十二生肖俑中的鸡是人模人样,那么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陶鸡绝对称得上栩栩如生。
    在十余米深的地下,鱼儿摆动着粉红色的尾巴,公鸡在引吭高歌,母鸡在踱步,狗儿昂首竖耳满身机警,与成群结队的牛羊在一起……位于西安市区不远的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被誉为“地下文物宝库”。多年来陆续出土的一批批多彩多姿的陶质动物,使这里的陶质动物总数达到近3000件。这是我国迄今发掘数量最多的陶质动物群,堪称地下“动物园”。
    汉阳陵出土的动物俑包括陶马、陶牛、陶羊、陶猪、陶狗、陶鸡。据介绍,汉阳陵出土的陶塑动物数量之大、造型之美,是前所未见的。大量从葬这些肉食类动物,是供给死者亡灵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从而更能反映西汉时期饲养业的发达和财富的丰足。汉阳陵中庞大的牛羊猪的模型陪葬,可以说是为景帝准备的地下养殖场。而大量的奴仆俑中其实是有不少的厨师和厨娘的。生前的饮食风尚在死后仍要保持,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意识。平民如此,作为帝王更要坚持。
    汉阳陵出土的彩绘陶鸡分雌雄两种。公鸡长16.4厘米,高14.4厘米,母鸡长14.6厘米,高12.3厘米,通体彩绘,色彩艳丽。公鸡朱红高冠,黑、红、黄三色羽毛丰满轻盈,双足纤细但强劲有力,昂首翘尾作啼鸣状。母鸡双眼圆睁,尾短,无冠,作勾首栖息状,线条流畅传神,极富生活气息。
    汉阳陵考古队队长焦南峰说:“动物随葬的习俗,世界各地皆有,但特色各异。根据考古发掘,中国在新石器文化时代的墓葬中就发现了大量种类各异的动物遗迹,其中尤以俗称的‘六畜’(即猪、狗、鸡、牛、羊、马)为多;同时,随着文明的进化,也出现了用陶质动物随葬的现象。”
    考古专家认为,汉阳陵目前发掘出土的众多陶质动物中,虽不能说“骡马成群”,但确是“六畜兴旺”,而其精湛的技艺则使人叹服不已;动物造型比例合度,生动逼真,其模、塑、绘等工艺已达形神兼备的程度。除了众多从葬坑里零星分布的陶质动物外,考古工作者还在帝陵东侧十三号从葬坑的试掘方内发现了集中分布的陶质动物群。主要是彩绘的成排成列的陶山羊、陶狗、陶绵羊和陶乳猪,其情态之生动,让人感叹不已。
    “最早死者的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粮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们认为死者虽死犹生,他还要像活人一样生活,因此应该让他带去生活必需品”,姜涛说,“大量出土的陶制动物随葬品可以反映出被安葬者的生活原貌,对于我们研究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意义重大。”
    3、各地博物馆争相举办“鸡展”
    “鸡”作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家禽,自古就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同时,由于“鸡”与“吉”谐音,寓意着大吉大利、鸡鸣富贵,“鸡”也被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是文武兼备、勇敢仁义、守信准时的“五德之禽”。《尔雅·翼》中称:“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战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文、武、勇、仁、信,被称为鸡的五德。文、武源于鸡的外在形象,勇、仁、信则取自于鸡的习性和内在品质。
    农历丁酉年,为十二生肖中的鸡年。新年在即,我国各地博物馆里的鸡也不甘寂寞,纷纷亮相世人。
    2017年1月13日—2月1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特举办“凤鸣朝阳——迎丁酉鸡年馆藏文物展”。展品的创作年代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纵贯古今。展品包括白瓷鸡首壶、白玉雕鸡佩、错银天鸡尊、玛瑙公鸡烟壶、乾隆粉彩拳石牡丹诗文鸡缸杯、牙制脱壳鸡雏等一百多件有关鸡题材的藏品。
    1月7日,南京博物院特展馆新开幕的生肖展“锦绣鸡——南京博物院藏鸡文物展”,展出近两百件鸡文物。但是,博物馆里最具有“网红”潜质的“西周鸡蛋”这次没有展出。所谓“西周鸡蛋”,出土于距今2800多年的西周墓葬,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一个陶罐里面居然装满了鸡蛋。由于年代久远,陶罐里的鸡蛋都已石化,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南博方面没有将这些鸡蛋提取出来,从入库到展览保持着出土时的原貌。
    陕西历史博物馆今年并没有举办“鸡展”的计划,但这并没有阻碍到老百姓去博物馆里看鸡的热情。“我跟朋友这一早上都在各个展厅里找鸡文物,可惜只在汉代的第二展厅和唐代的第三展厅找到了几个,有点遗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江苏游客刘斌对鸡主题的文物很感兴趣,他说:“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爱把寓意吉祥的鸡刻画在各种器物上面,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相关文物应该有很多,可惜展出的非常有限。”
    “鸡年就要来了,借着孩子对过年的热乎劲儿,多带他来博物馆这样的地方看看,在玩耍中还能多学些东西,挺好的。”陕西自然博物馆门口,正在给儿子拍照的西安市民方女士如是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