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电影制片人方励镜头前下跪为《百鸟朝凤》求档期才过去两个多月,斩获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的《路边野餐》也开始在商业片围剿的暑期档高调上线。不同的是,导演毕赣似乎没有方励的担忧或是《百鸟朝凤》式的悲情。对于仅仅上线10天的档期,毕赣也很满足,“让艺术片继续探索电影语言和人性,让资本管理好自己的投资,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 ”毕赣说。不同于《百鸟朝凤》对票房的哀声载道,毕赣对于文艺电影独特的理解淡定得甚至有点出人意料。追求艺术、抨击资本电影市场难道不该是这类导演应有的表现吗? 从电影《泰囧》开始,观众和从业者对商业电影的推崇似乎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文艺电影的运营和发展越来越难以为继,很多以往文艺商业参半的电影开始走上“纯逐利模式”的商业道路,一些观众也开始对电影失去艺术的要求。恶性循环下,文艺电影环境越来越糟糕,口水和叹气成为文艺电影人发声的主调。毕赣却不那么认为。他觉得,首先文艺电影和商业电影不需要划清界限,文艺电影需要一定的资本介入才能有良好的发展。的确,回顾上世纪不少大师的作品,哪里有文艺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分别呢?好的电影不管在意境和票房上都很可观,从以前的希区柯克到如今的大卫·芬奇,向来都是艺术票房两手抓。 “如果有导演走过很多艺术的阶梯,最终只是为了拍一部卖座的商业大片,那说明他心底其实就是想拍那类片子。换作是我,我会继续探索艺术,它才是我要的那个。 ”毕赣对票房的淡然自然引发了观众的联想:是什么让他对自己的电影如此冷静?要知道,我们见证过太多大导演逐渐在商业作品中丧失内容表达的例子。毕赣的发言让我们至少安心:他未来的电影应该还是以文艺为主体的电影,而不是将文艺做卖点的电影。 2008年,台湾导演魏德圣拍摄的小成本电影《海角七号》意外击败同期不少外语片,成为当年台湾的票房冠军。4年之后,魏德圣带着《赛德克·巴莱》卷土重来。虽然有不出意料的好评如潮,但依然有意料之中的赤字问题。又一个问题出现了——文艺能够发光,却耗尽了资本和投资人的热情。除了文艺电影的受众狭窄之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部分电影人对于电影过于偏执的理解。文艺电影虽然票房低迷,但是好的文艺电影却比商业电影更容易获得奖项,这种艺术回报其实超过了它为投资人带来的经济回报。 事实上, 《路边野餐》的拍摄成本只有20万元,主角是毕赣的姑父,其他演员也多是导演的亲戚朋友。全片堪称奇观的42分钟长镜头一路晃到结尾,一方面是毕赣隐藏的寓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资金不足。然而它却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一。谁说文艺电影一定要下跪?谁说文艺电影一定要档期?谁说长镜头一定要摇臂?毕赣说不。文艺不穷,资本不俗,这顿“野餐” ,雅俗共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