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毛泽东三兄弟》日前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推出。该剧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推出的作品。全剧用雄浑大气又细致入微的笔触,讲述了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从1921年到1945年间走过的革命征程以及情感故事。这部主旋律大戏由毛泽东嫡孙毛新宇担任总顾问,著名导演李舒执导,王斑、孙逊、吴迪、孙宁等演员联手演绎。著名评论家李准认为,该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带有探索性的作品,做出了新的尝试。 聚焦伟人家庭生活 领袖人物真实可亲 这部作品跟以往表现领袖人物的电视剧不同,在于把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背景,更多地将视角转向毛泽东的家庭生活,使全剧既有领袖人物的胸怀、情怀,又有他家庭的红色革命史。这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不断拓展取得的一个新收获。领袖人物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可亲。李舒说,这部剧就是希望以“平视”的视角去看待一代伟人所走过的革命历程,将毛泽东真实还原成一个胸怀救国大志的有为青年。 该剧还成功塑造了“毛家三兄弟群像”。着力刻画了三兄弟不同的性格特征和革命经历,大哥毛泽东的沉稳刚毅、二哥毛泽民的持重内敛、三弟毛泽覃的阳光青春,在剧中各有表现。在风雨飘摇的大时代,毛家三兄弟在革命道路上的相互扶持、前赴后继更是这部剧最感人至深的地方。毛泽东三兄弟的成长历程充满坎坷,也呼应了那个历史阶段中国革命历史的波澜起伏。全剧着力刻画了毛泽东平凡但是伟大的人格,写出了血肉之情以及夫妻之情。 总监制王鹏举将这种叙事角度的改变和创新,概括为“从写革命历程中的人,到写人在革命历程中”。 有专家指出,以往,我们在很多作品中看到的,都是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侧重于他的决断、指挥、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远见,这一次,毛泽东和他的兄弟们被尽可能还原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兄弟,丈夫,父亲。比如,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是大哥,也是有情义的丈夫。让我们感悟三兄弟的革命历程和中国革命的历程息息相关,相互印证。并且突出了毛泽东作为老大,如父母一般的情怀,比如他可以动不动训斥三弟,指导二弟,这跟他的家庭背景有关,父亲早逝,长兄如父。他对两个弟弟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指导教育的责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作品对毛泽东、毛泽民的几次婚姻,也没有刻意回避,极为难得。毛泽东和杨开慧、贺子珍的婚姻,毛泽民有过小脚妻子王淑兰,有过钱希均、朱丹华等。这没有影响领袖人物的高大,反而显得更真实可信。 主创人员精益求精 以细节打造历史质感 在这部剧中,无论是饰演毛泽东的青年演员王斑,还是出演毛泽民、毛泽覃的孙逊和吴迪,都是第一次挑战伟人形象。对于这种特殊的传记题材,启用没有相关经验的演员,演员的压力不小,制片方的压力也很大。 总制片人王兵说,选择王斑来演毛泽东,主要因为外貌上的形似以及演员自身的表演风格与这一角色非常契合。由于王斑是话剧演员,有舞台上扮演角色的气场,而毛泽东这个角色需要表现出天生的伟人气度。所以,戏中王斑虽然保留了话剧表演“端着”的架子,但不会让人觉得假,反而觉得毛泽东就应该是这样的。 王斑说,饰演毛泽东“既要涛声依旧,也要与时俱进”。在接拍这部剧后,他阅读了大量毛泽东的书籍、诗词,也观看了以前的相关影视作品,这让他时刻处在状态中,无论是戏上戏下,都始终拿着那股劲儿。 剧中的毛泽东在角色设定上也有突破。这部戏中的毛泽东,是发怒次数最多,也是流泪次数最多的一个。王兵说:“毛泽东性格强势的一面和他的家庭背景有关,父亲早逝,长兄如父,他就是家中的顶梁柱。安排哭戏是因为亲人牺牲,毛泽东流露出常人的情感,这不是对领袖形象的贬低,恰恰是一种褒扬。”毛泽民和毛泽覃这两个角色以往的影视剧涉及较少,是观众的兴趣所在。剧中也有意把这两个角色的戏表现得更有意思。 为了复原历史质感,该剧特别注重细节呈现,这不仅表现在取景、道具或者影像的年代感上,还体现在编剧的细节安排上。比如当毛家三兄弟在长沙时,杨开慧在门口放了面镜子,让人想起了整风运动中毛泽东说的“照镜子、整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段话。为了艺术化地复原历史氛围,该剧在用光上极为讲究。这部戏的光色以暗以浅为主,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是当镜头回到韶山的时候,青山、稻田又是明丽漂亮的,这是要给大家心理上的舒缓。这部戏去了湖南、江西、浙江、陕西、北京等6个省市拍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旧址实地拍摄的。 注重历史文化思考 兼顾各个层面观众 “这是一个从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中走出来的家庭,把他们的成长、奉献、牺牲拍好了,让他们的人格力量和民族气质散发出来,让现在的人们有所感悟,明白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怎么做,才能赢得这个世界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同样,也只有把这种民族精神推向世界,世界才能真正认识你,了解你,才能真正地尊重你。”在王鹏举眼里,创作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革命历史正剧是影视工作者应当承但的责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播出平台的逐渐走强,不少制作公司调整了自己的规划布局,面向“90后”、“00后”的年轻题材、大IP改编运营,成了不少公司的主攻方向。王鹏举认为,电视剧的观众并不仅仅是城市里的“90后”、“00后”,还有中年人、老年人,还有数以亿计的广大农民。他们是沉默的一群,不会迅速在网络上发声,但不代表他们没有需求。“即使是为年轻人创作,我们要适应年轻人的收视习惯、节奏,但也不能盲目迎合。历史、文化的思考不能缺位,主流价值观不能缺失,这是影视人基本的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