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生命磨砺的美——从卡塔尔海湾珍珠谈起


    
    图一
    
    十九世纪英国罗斯伯里夫人“珍珠王冠”,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藏。
    拥有圆润外观和天然色泽的珍珠,是各类美丽宝石中唯一既不能被切割、也不用被抛光即可用于装饰的,所以又称真珠。千百年间,不论东西,围绕珍珠的思索和探求从未停止。2016年9月27日至2017年1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应和2016中卡文化年的举办,携手在国博推出的“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展,便通过对人类使用珍珠的历史梳理,揭开了珍珠的神秘面纱。
    由东向西的世界远播
    关于珍珠的产生,世界各地先后诞生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印度神话认为,珍珠是由露珠滴落到浮出海面呼吸的牡蛎壳里形成的;古希腊人相信,珍珠是水生贝壳类动物被闪电突然击中的结果;丹麦神话认为,珍珠是美人鱼的泪珠化成的;海湾地区的人们大胆猜想,珍珠是为了包裹一粒沙子生成的;中国神话也充满浪漫色彩——传说生活在南海的鲛女,月圆之夜,望月而泣,流下的泪水变成了珍珠……这些传说,无疑为珍珠增加了一道神秘的色彩,也在广泛的传播中结合地域文化衍生出诸多象征之义,美化并充沛着人们的生活。而现代研究表明,寄生虫意外侵入贝壳,是导致大多数珍珠产生的根源。事实上,所有的软体动物贝类都可以产生珍珠,哪怕是蜗牛。
    天然珍珠约在七千年前就被发现和利用了。历史最早、采集规模较大的天然珍珠产地,以中国的南海、西亚的海湾地区和印度的马纳尔湾最为著名。由于天然珍珠的产生具有概率性且捕捞千计的贝壳才能获得一粒优质的珍珠,再加上珍珠采集所具有的危险性,珍珠在应用之初就极其珍贵,大都为皇家所有。中国的“掌上明珠”等成语,也无不暗合珍珠的珍贵之意。
    欧洲人开始认识珍珠,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在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和印度的过程中,珍珠及其装饰风尚从东方传入欧洲,珍珠被视为爱与美的象征。随后两个多世纪里,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继者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等,相继统治了海湾地区和整个亚细亚海岸,保证了珍珠源源不断地从东方输送到西方世界。
    至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帝国取代古希腊称霸地中海后,将对珍珠的欣赏发扬光大,更将珍珠镶嵌于小型黄金首饰中达到相映成辉的效果。当时,上流社会已经对珍珠的等级和质量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到中世纪,海湾珍珠通过与伊斯兰国家、拜占庭和威尼斯之间的贸易不断涌入欧洲,珍珠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珍珠以其忠贞和纯洁象征着圣母玛利亚,又以其完美象征着救世主耶稣,不但为国王和王后们佩戴,以彰显其在王国内宗教保护者的身份;而且也经常被用于装饰教堂,成为教会珍宝。十字军的东征,让欧洲人从东方掠回了包括珍珠在内的大量新奇物品,珍珠似乎成为了百搭圣品,与任何金属、宝石结合都相得益彰。自此,珍珠在欧洲的热潮开启。
    新大陆发现后,大洋洲、美洲太平洋沿岸也一度成为重要的天然珍珠产区。随着珍珠原料更容易被获得,以及人们对珍珠认识的加深,珍珠的用途也在不断的使用中被进一步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装饰时尚,成为“珠宝中的女王”。
    自古而今的潮流更迭
    在中国,珍珠被用作装饰的历史,可远溯至周朝初始,据《格致镜原·妆台记》记载,周文王曾用珍珠装饰发髻。秦汉之后,珍珠饰品迅速普及,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不以珍珠装饰为荣。最好的例证是北京定陵出土的明万历时的龙冠和凤冠,其上都装饰了规模不等的天然珍珠,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宫廷工艺的豪奢,如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见图一),龙凤口中都衔有包含珍珠在内的珠宝,冠面更镶嵌珍珠5000余颗。至清朝,皇家对天然珍珠的喜爱显然到了极致。传世的一件清代道光年间的龙袍,前后两面的9条龙图案均由数以万计的天然淡水小珍珠绣制而成,制作可称巧夺天工。
    在中国西藏地区,珍珠全部产自淡水河湖中,部分来自于遥远的俄罗斯,所以更为珍贵。珍珠作为稀有的宝石,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与宗教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起到装饰作用也代表了身份地位。比如,有珍珠装点的单只形式的男性耳环是高级宗教官员佩戴的饰品,而贵妇们的珍珠头饰也是其区别于平民百姓的明显标志。
    在欧洲,1530年之后,许多国家开始为珍珠立法,规定人们必须按照社会地位及身份等级佩戴珍珠。十六至十七世纪,被称为“欧洲的珍珠时代”,珍珠和其他宝石一样,成为贵族男女炫耀财富与地位的标识。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与珍珠有关的传奇人物,如有“童贞女王”之誉的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将珍珠看作是忠贞与纯洁的象征,经常于发髻中编入珍珠和佩戴长及膝盖的长珍珠项链等。珍珠作为奢华首饰和华丽礼服上的装饰,数量大大超过其他珠宝。同时,众多精美的珍珠饰品在那个时代及更晚的十八至十九世纪陆续被创造出来,最令人瞩目的是不同形式的王冠。如本次展出的6件珍珠王冠,为突出王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圆形还是水滴形珍珠,镶嵌在王冠上的天然珍珠都是最大的,其周围则布满数以千计的钻石,使整个王冠光彩夺目。一些王冠还可以变换成珍珠项链或者钻石发带、胸针等,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让珍珠饰品进一步于社会各阶层中流传开来。此时,首饰的装饰性不再局限于对财富和地位的阐释,开始追求体现人体、服装和饰品的和谐统一,珍珠吊坠作为最普遍的装饰被悬挂在项链上。同时,一些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参与珠宝设计,不规则的巴洛克式珍珠在首饰上的应用成为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新兴的艺术家将异形珍珠辅以其他材质运用于当时流行的吊坠中,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赋予其独特的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十九世纪,珍珠又吸引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注意,成为蓬勃发展的珠宝首饰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珍珠出现在著名珠宝品牌之中,引领着人们向美、向善的时尚,经久不衰。对珍珠需求的激增,进而引起了太平洋地区对大珍珠牡蛎的过量捕捞,高品质的珍珠自此很少再被发现;而海湾地区的捕捞业,也在二十世纪初的过度捕捞中走向终结。
    捕捞业虽衰,但人们对珍珠的追捧热潮并未停止。为满足日渐增多的珍珠需求,德国、苏格兰、俄罗斯等地区河流和湖泊中河蚌生产出的淡水珍珠走上历史舞台。时至今日,大部分淡水珍珠蚌类也都濒临灭绝,人工养殖珍珠开始征服世界,珍珠的装饰样式也更加多元。其中,中国对世界珍珠的贡献不容忽视。中国有悠久的珍珠采集历史——汉代开始将采珠区划分为南北两地,宋时发明养殖珍珠方法,明清之际对珍珠的开发利用达到顶峰,到二十世纪以淡水珍珠蚌的养殖为基础,实现了广泛的珍珠养殖项目。如今,中国每年大约能生产养殖珍珠2000吨,甚至为世界市场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紫色珠宝级珍珠,满足着人们对时尚的不断追求。
    回眸历史,不难发现人们对珍珠的喜爱,除了其外在之美,更在于它以生命孕育出的灵气。珍珠原本是生命的磨砺和大自然的馈赠,正因如此,大自然中的偶得才会生发出如此美妙的传说,而早期潜水寻找珍珠的采珠人,更成为了追寻上帝和道义上成就的象征。虽然今天人工养殖珍珠延续了珍珠的美,但因过度开采而导致天然珍珠消失,以至于如今对古董首饰的回收几乎成为天然珍珠的唯一来源,也无疑成为了人类历史的一曲悲歌。这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不是真的成了大自然的一滴泪珠?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