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遇冷,对文艺片“有情怀、不卖座”的现状导演毕赣说: 让艺术和资本做好 各自的事 从瑞士洛迦诺到法国南特,收获海外影坛好评和13座电影奖杯的国产文艺片《路边野餐》,自15日上映以来票房遇冷,迄今总票房不过数百万元。 尽管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向“全球老大”的位置狂奔,国产文艺片依然在电影市场上不尽如人意。不久前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制片人的悲情一跪,票房从几百万元猛增到8690万元。国产文艺片何时才能摆脱“有情怀、不卖座”的尴尬? 13座奖杯换不来高票房 每一部国产文艺片杀入商业电影院线的经历,都像一次危机四伏的丛林冒险。借着瑞士洛迦诺、台湾金马和法国南特三大电影节的奖杯捧在手中还微微发烫,“90后”导演毕赣和他的《路边野餐》也踏上了这条路途。 《路边野餐》是26岁导演毕赣的首部长片,讲述了一个诗人从贵州凯里到荡麦寻访故人的“梦境般”的旅行,其怀旧的影像风格、高频出现的诗歌和40分钟的长镜头都惊艳影坛,在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第52届台湾金马奖、第37届法国南特电影节上斩获7项大奖。 在《路边野餐》宣布登陆商业院线且仅准备公映10天之后,各种社交媒体上的评论颇为分歧。支持者将该片誉为“今年中国电影最值得期待的出品”与“天才之作”,砸砖者批评该片故事晦涩且做作。 上映以来,《路边野餐》虽收获强烈关注,却未转变为票房。上映三天,票房不过300余万元。论其原因,排片比例不足1%是决定性因素。在商业片云集的影院中,文艺片依旧不被看好。 “粉丝电影”时代,文艺片更显劣势 文艺片一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道难题。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去年10月上映,最终票房勉强达到3000万元。邢健执导的影片《冬》被誉质量上乘,但上映7天仅收获区区15万元票房。 影评人指出,当下商业电影赚票房一靠热门IP、二靠明星阵容、三靠话题炒作,全面遵循“粉丝经济”的规律和逻辑。而国产文艺片几乎都是原创内容,也付不起明星的天价片酬,在这种商业逻辑中更显艰难。 事实上,有粉丝经济“加持”的商业影片,与举步维艰的文艺片,正在形成中国电影的一体两面。毕赣拍摄《路边野餐》,初始投资来自全家以及老师资助的20万元,全片投资不足百万元,该片的主演就是毕赣自己的姑父。 文艺片能否与“资本”融合? “我并不会过度关注票房,毕竟我不是为了资本和票房在拍摄电影。”对于《路边野餐》的票房,毕赣相当淡定。 毕赣认为,艺术电影是“用电影的语言去抵达人们抵达不了的地方,而商业电影则是一种性能合理的产品”,两者并非同类事物。而今天的观众,也可以自由选择观影内容,没有必要用艺术片的情怀绑架观众消费。 一些影片人再度呼吁,建设艺术电影院线,给文艺片和真正有才华的电影新人提供生存土壤。 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说,国内商业院线占据主导,艺术片与观众见面的机会太少,艺术电影本身不成规模,加上观影人群有限,也难以支撑起一个像模像样的艺术院线。 现状不可改变,唯有努力适应。毕赣认为,资本控制下的电影市场其实也不是那么糟糕。“电影市场很火热,资本都多得溢出了,所以它们才能考虑到我和我的电影。资本的涌入让电影市场很混乱,但也带来了大量机会”。 “换一个思路,在这样的资本环境中,文艺片反而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毕赣告诉记者,今年8月,他就计划在上海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荡麦影业”,引入资本,来运作更多文艺类影片。首部影片定名为《地球最后的夜晚》,讲述一个乡野侦探继续探索时间和记忆的故事,虽然投资不过1000万元,但对于没有明星阵容的文艺片来说已是一个“大制作”。 “让艺术片继续探索电影语言和人性,让资本管理好自己的投资,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毕赣说,文艺片不是不可以和资本结合,也许它们正在寻找有效的“婚姻”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