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婚姻题材电视剧应该更犀利


     
    


     电视剧《守婚如玉》剧照


     电视剧《守婚如玉》最初的创作想法来自制片人茅熠听到的一则新闻: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离婚率已经暴增到令人瞠目的60 %以上, 22岁至35岁的年轻人成为离婚的主力军,而这其中因为第三者插足导致的婚姻破裂又高达80 %以上,中国人自古崇尚的“家和万事兴” ,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但是当她提出这个选题时,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很多业内人士都担心“第三者”这个话题的禁忌性,作为长期从事都市情感剧制作的制片人,她却很清楚,没有一条政策法规说电视剧不可以讲这个话题,这样的电视剧能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关键在于你从什么角度讲,她说:“我觉得讲好了恰恰能占据商业先机和实现文艺创作的价值观引领。 ”


     《守婚如玉》企图用“小三”对一个家庭疯狂地攻击,引发了夫妻双方从分离到携手保卫家庭的故事,勾勒出大都市的婚姻困境,同时也辐射到当下都市男女情感和生存困境等相关话题。前不久,在由中国电视艺委会主办的《守婚如玉》专家研讨会上,在传递价值观方面,这部电视剧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同时,他们也对这部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市情感剧发展到今天,一些传统的桥段,一些传统的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这一题材电视剧遇到了创新之惑。


     剧中的“小三”华莎喜欢上有妇之夫赵明齐,继而在一次醉酒之后发生了“一夜情” ,然而,在赵明齐明确表示即使离婚也不会选择华莎后,华莎依然纠缠赵明齐,最后甚至诬告其强奸。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对这样的人物设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华莎疯狂、失去理智、变态,因为当“小三”还丢了工作,因而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就是提醒男性一定不要沾惹这样的人。“从现实性来说,把二元对立做得有点极端,缺乏典型性和普遍的价值。 ”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认为华莎是个悲剧人物,她只身在陌生城市打拼,本身就缺乏安全感,非常渴望他人的帮助,对她来说,社会上略显保险的安全入口可能就是男人,所以找一个男人是外来女性生存下去的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她认为,与我们当下还是男权社会有关。这个剧引发她对当下社会女性的地位、女性在社会上如何立足、社会多元价值观对我们现在的婚姻观念的影响等多方面的思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更多地是从哲学角度来看待华莎这个人物,他认为这个人物的命运实际上揭示了怎么对待欲望和自身生命尊严的问题。“华莎不想过得比别人差,也想避免母亲的悲剧,于是,她不单要活着,还要盖过别人,实际上是带有自尊的变态,任何一个人生下来都有生命自尊。只要她活着,就有生命自尊。 ”他更期待类似的电视剧在精神、哲学高度,对婚姻、爱情、性有更自由更清醒的认识,甚至更犀利的东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也认为,用艺术的审美的方式来表达年轻编剧对于人类婚姻问题的思考,真正写出有创新性的作品,一定要是自己在哲学上、思想上也有所前进的。


     剧中,充满宿命感的人物设置,苏然与其母亲一样,面对过丈夫的背叛,华莎也走上了其母亲曾经走过的“小三”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俞虹认为,这种宿命式的设计并没有让她琢磨出与剧情和人物性格间的必然联系,所以能看出很重的为表现而表现的痕迹。


     当然,在剧情设计上, 《守婚如玉》很好地扣了题,婚姻出现了瑕疵,双方如何面对,是守还是不守。对于仍然存在着爱情、亲情的夫妻双方,苏然起初不能容忍丈夫的意外出轨,一心要求离婚。但在赵明齐的“强奸案”发生以后,苏然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打理公司、照顾孩子、照顾老人,她体会到了她丈夫过去的不易,对丈夫的理解就更全面、更深刻了些。中国电视艺委会评论员陈超英认为,这个剧在结构的设置方面通过换位思考把人物的关系,包括他们之间的婚姻的不圆满、不美满的部分,进行了很好地补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