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商业逻辑不能代替艺术思维


    网络剧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各路热钱纷纷入场争夺市场份额,部分制片机构和创作者在资本的蒸腾和一夜成名的财富故事“鼓舞”之下,开始用商业逻辑代替艺术思维,纷纷选取“敏感”题材吸引网友的眼球。尤其是2016年以来,网络剧市场热点频发,从《太子妃升职记》《都市妖奇谈》到《我的奇妙男友》《终极游侠》,每部的播放量都数以亿计。这些作品围绕穿越、玄幻等内容做文章,片面追求所谓的新奇特、高颜值而脱离现实生活,使网络剧创作出现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中既有资本逐利性的因素,更有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代际矛盾的问题。
    青年亚文化通常是少数青年人为了表达对生活的不满和社会的抵触而用自成一体的符号来营造自我认同的文化空间。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媒介凭借线性传播的特点掌握话语权,使青年亚文化停留在内部传播阶段。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年轻网民数量日益增多,一些青少年开始借助网络平台宣泄对现实生活的情绪,构建个人的完美世界。
    2005年草根创作的搞笑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获得网民追捧后,脱胎于此的网络剧逐渐发展起来。从某种程度上看,网络剧从“出生”就携带着以青年为创作主体的基因。比如《嘻哈四重奏》的导演卢正雨、《太子妃升职记》的导演侣皓吉吉等,都是80后。青年一代在网络剧的创作团队中已成长为中坚力量。一些青年创作者善于迎合年轻网民的“口味”需求,不但力邀明星加盟,还聚焦穿越、悬疑、灵异等电视剧很少涉猎的题材。年轻网民在消费网络剧的同时,又以弹幕和评论的方式加入到网络剧的传播和创作当中。这种“良性循环”不断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使网络剧和青年亚文化的联系愈加紧密。
    《假如我有超能力》说的是交不起房租的男主角获得超能力后开始追求女神的故事;《我的奇妙男友》讲述了因意外而长生不老的男主角和倒霉的小明星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灵魂摆渡2》中,在便利店上夜班的男主角拥有一双能看见灵魂的眼睛,乐于帮人“捉鬼”……这些作品的剧情脱离现实生活,主角一般与青少年网民年纪相仿,人物设定要么是打不死的“小强”,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有超能力,可以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力图通过打造白日梦的方式对受众进行精神麻痹,使青年获得替代性满足,以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压力。有的作品所传达的理念甚至跟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相背离,比如《心理罪》有诋毁警察形象的镜头,《灵魂摆渡2》和《盗墓笔记》的剧情暗含封建迷信元素,还有些网络剧粗制滥造,只会简单粗暴地利用色情暴力等低俗内容和感官刺激吸引观众。
    网络剧选择何种创作方向,才能既坚守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又引发青少年的心理共鸣,进而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文艺灯火护持添油,成为当下网络文艺亟待解决的课题。显然,简单地迎合受众是不行的。创作者应对人的心理机制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更深入的认识。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边缘化的青少年群体融入主流文化前的一种焦虑表现。网络剧应该聆听和回应这些年轻网民的焦虑、迷茫、梦想和诉求,并将回应、引导这些心理需求的内容融入创作之中,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对主流文化进行呈现、解读和诠释。获得口碑和点击率双丰收的《最好的我们》真实描写女高中生面对学习压力、文理科分班、寻找人生理想等成长的烦恼时的困惑和探索,契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让他们以剧情为镜鉴,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
    网络剧在诞生之初,就是一群热爱生活的年轻人借助网络工具进行影像化青春解读,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对幸福生活的渴求的产物。青年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主流文化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网络剧之所以会受到青年亚文化的影响而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也是青少年试图借助网络剧宣泄对现实生活的紧张、焦虑情绪,却没有把握好“度”所致。归根到底,年轻人追求美好事物的共同理想并未改变,创作者在回应青年观剧需求、辨别网络剧发展方向的时候应该抓住这一核心原则。唯有着眼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对真善美的追求,网络剧才能摆脱类型单一、题材雷同、雷剧频出的创作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龚禹霖,作者为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节目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