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数八零后、九零后年轻读者一样,在小说《繁花》火了之前,我并不知道金宇澄。 “我喜欢写作。眼前总是一颗一颗的字,一遍遍地选择、默诵、改动它们。字是一种标准材料,归集了人世景象,某个街角私密的绵绵对话,密密麻麻的长短线条、面孔细部、错落背影、轮廓、光影,都含在字里。”作者既克制又强烈的表达欲望,从他对细节不遗巨细的描写便可看出,而他不满足于此,文字不能穷尽之处,就画出来。 于是,我们在《繁花》单行本中得见一幅幅有趣的手绘插画。“叙事形成的焦虑,到此安静下来了,仿佛一切都落定了,出现了固定的线条,种种细部晕染,小心翼翼,大大咧咧,都促使我一直画下去,直到完成。这个状态,四周比写作时间更幽暗,更单纯、平稳、仿佛我在梦中。” 记忆中老上海的街坊里弄、屋棱瓦片,黄浦江上气鸣声声,江鸥波上栖,旧货商店、国泰电影院、城市的版图、街角建筑的变迁……在他笔下凝固成栩栩如生的画面。没有经过专业绘画训练,没有技巧的束缚,笔触反而自由、随性、轻松,呈现一种看似未完成的状态,像画家的创作手稿,笔尖行走的方向、缓急、节奏,清晰可见。 办一场文学插画展吧。在《繁花》中看到插画,我便有了这个想法。直到两年后,在上海作家协会见到了金宇澄。当时他在“汉源汇”书店的展览还没结束。要办,就办一次跟之前不一样的。我说了这个想法。我们场地更大,除了《繁花》,还可以展出其他文学作品的插画。他答应了。 几个月后,他把一叠厚厚的作品塞进画夹交给我,《繁花》《洗牌年代》《碗》《方岛》《轻寒》《回望》,以及近期新绘的插画,总共80余幅。每一本书的插画贴一种颜色的便笺条,每幅作品后面编了号,并附有图注。如“《繁花》01 图注:瓦片温热,黄浦江船鸣。”来来回回修改了很多次。如此严谨、细致……做了几十年文学编辑,职业习惯吧。他说。 一部《繁花》使几十年“潜伏”于文学幕后的金宇澄走到台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殊荣,这是他始料未及的,而他更没想到的是,有朝一日还能办自己的插画展。“梦想一本一本做出自绘插图的书,是幸福的。这合二为一的方式,也意味着书中之图,正是作者文字所不能达之处。” 他自称“老金”,看起来严肃,不响,其实很能聊。那么,老金,我们来聊聊插画吧。 金宇澄 Q: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自绘插画?自学?还是有专门学过? 金:《繁花》单行本出版的阶段,我产生了画插图的想法,是自学的。 Q:纯粹是个人兴趣吗?还是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去学? 金:纯粹是个人的兴趣,以前只是注意插图,喜欢看插图,偶然会画下一个印象,没有画插图的兴趣。为《繁花》插图的原因,我只是想补充文字表现的不足——有时我即使写了两万字,也难表现一幢建筑的内部细节,图画是可以的。 小说出版后,读者喜欢插图,引起了兴趣,在散文集《洗牌年代》和即将出版的三本小书中画了不少。 Q:您既是作家,又是编辑,如今又自己画插图,还办了画展。今后是否打算一直画下去?往插画家方向发展呢? 金: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自己一直迷迷糊糊,没清晰的计划。以后我有新书,应该会继续插图,但我不会有“插画家”的奢望,不会为别人的文字配图,这是非常难的,因为根本不知道作者愿望的插图是怎样的。 Q:大多时候,插画家与作家两者身份是分离的,优秀的插画家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还必须能够对作家的创作意图有非常准确的理解。然而,大部分插画家也许具备非常专业的绘画技能(美术院校每年培养一大批美术生)却未必能真正读懂作品,尤其是年轻插画家很难理解一些文学性较强的作品,比如您的小说。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您觉得作家自绘文学插画是值得提倡的吗?还是纯粹看个人兴趣?毕竟写作之余还要画插画,必然会占用您很多时间。 金:自己写文章,自己插图,过程集中于一人,有“倾其所有”之感。比如写了人怎么割麦子的事,然后画出分解图:麦子割下来怎么打捆,怎么在田野上堆一个麦秸垛,麦穗朝里,十字花叠加,添加文字外的细节。写了马的故事,画出怎么钉马掌的细节。 文和图都有各自表现的范围,这是超越美术基本技能范畴的,与作者个人的经验紧密连接,劳动和画者的积累。插画家通常不这么延伸,一般意义的配图,容易与原文重叠,没有新发现,这是我不喜欢的。 设计上海世博新加坡馆的陈家毅先生说,你这种分解图,是日本说明书或宜家说明书的方法,美术大忌,被你一使用,却特别可爱。我道不出所以然,或者,这就是没受过系统美术教育的好处? 我的点滴体会是:美术、文学都重在个人情趣,去除“同质化”思维,个人趣味很重要。我是个没计划的人,从小受这样的教导——不可学小猫钓鱼,一会儿抓蝴蝶,一会儿采花,其实是可以的,可以兴趣广泛,跳来跳去,自己写文自己配图,一切凭自我兴趣做事,非常有意义。 Q:之前您在“汉源汇”书店办过《繁花》插画展,那么这次在上海图书馆展出的插画会有哪些不同?除了作品数量增加之外,这次展出的近作是特意为本次展览准备的吗? 金:很感谢李琳女士为《繁花》办的插图展,2013年诗人翟永明也希望在她的“白夜”咖啡馆办插图展览会,而此次上海图书馆的邀展,有80幅的大场地,引起我的紧张。这个阶段,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台湾美东出版社,计划共同推出我的一个文学小辑,这两件事夹在一起,引起了再画插图的愿望,上半年画了一些,最重要的是,很担心辜负了馆方和读者的热情,也只有在画中努力表达一种谢意。这些新加的画,用了彩色,尺幅大了一些,想追求一种韵味,不只是简单的再现。 Q:本次展览是否可以看作您的一次个人插画回顾展?尤其近期的创作似乎更加自由了,您能谈谈这些近作的创作灵感吗?今后您是否还会尝试更多插画类型?不单单是文学插画。 金:真不好意思回答“回顾展”这问题,只是最大程度来做出一种卑微的“个人视觉”——我眼里的图像。这个展览反映了某种演变,前两组文本的插图,都用圆珠笔,用打过字的A4纸反面来画的,也常常随便剪贴,之后就用稍好一些的纸笔,包括上色等等,是没受过系统训练的特点, 另外就是学画的美好,传统图画(包括瓷器)纹样,版画的表现,黑白与彩色的关系,一知半解,也欲罢不能。对插画方式的再认识,是看“世界插画大展”对我的触动太大。 我唯一的体会仍然是:个人趣味很重要,技能是见仁见智的,常常是一种工具。 Q:您对本次展览有怎样的期许? 金:期许读者朋友的关注,让他们看到一个文字作者的图画努力,希望听到意见。由衷地感谢读者。 Q: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选择,您希望自己是作家?还是画家(职业画家)? 金:希望在年轻时代有美术的教育,然后凭自己兴趣来定。 展览时间 2017/8/13-2017/8/19 开幕时间 2017/8/13下午13:00 展览地点 淮海中路1555号 上海图书馆(正门一楼) 目录大厅 瓦片温热,黄浦江船鸣。 ——《繁花》插画 典型上海老弄堂,无天井,无抽水马桶,曾是周璇、赵丹说笑,挂鸟笼的布景。1990年发明了新式马桶,底部有粉碎器,一切可以打碎,冲入下水管道,重点销售对象,就是这类民居的人们。 ——《繁花》插画 地里的鸟雀成千成百掠过我们头顶,朝北面飞,阴沉的森林还看不到积雪,泛着深紫的秋色,它们正渐渐互相接近,改变成统一的别的颜色,牛栏上曾洁白耀眼的桦树条已经转成灰色了,一切在黯淡消失和别离,莫非这也是我们的改变,不知不觉中,静静地节制地离开…… ——《碗》插画 你望望看哪!就是你亲妈妈家来了!她家来了! ——《碗》插画 它们日夜站着,一闭眼睡一觉。 ——《洗牌年代》插画 为王家卫导演画示意图 ——《洗牌年代》 女孩和同事来到了这条熟悉的小街。此刻,小金(鸣虫,俗名“金铃子”)敏锐听到,零星的弟兄们仍在不知疲倦地唱歌。 ——《方岛》插画 下午茶 ——《那是个好地方》插画 家乡的山,是不是下雪了?它的伙伴,小街的伙伴们,它们在干什么呢? ——《童话》插画 既见东园成径,何殊西子同车。 (本文原发表于上图展览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