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文学批评者应该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寻找作品中导致人物命运和事件发生的伦理因素,研究伦理秩序的变化及其引发的道德问题,从而从历史的角度对文本内容作出客观...
对话人: 刘 琼(本报高级编辑) 刘大先(《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 石才夫(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
【核心提示】在资本主义“交换价值”体系中,“本质的关系是,工人不占有产品中的任何份额,他同资本家的交换,不是使他能分享产品,却是根本排斥他去分享产品本身”——这些...
地域文学研究、生态文学批评和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都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些文学研究新潮流的出现,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20世纪西方理论空间转向的影响,文学创作自身特点的...
“人民性”是左翼文学、延安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当下文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必要重新审视“人民性”的写作传统,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资源,真正做...
对话人: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震(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马建辉(《求是》杂志社研...
【对话人】 张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吴义勤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批评家 李国平 陕西作协副主席、批评家 仵埂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周燕芬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江:...
摘要: 宋代文体学的核心问题乃本色与破体的错综纠葛、相反相成。宋代的文体本色论深入细致,占优势地位,但破体相参实践也普遍而广泛,以致深刻影响了宋代文学的面貌和成就。...
【核心提示】“起承转合”篇章结构存在的根本动因是“内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喜欢顺序描写和叙述的文化传统,是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中矛盾冲突呈现的发生、发展、转...
摘要: 面对“批评为什么备受批评”的问题,《人民日报》发表了系列讨论文章,剖析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人们深入的思考。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