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淬炼熔铸的鲁艺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艺鲜亮的精神底色。在实现历史性变革的新时代,需要我们在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引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发扬鲁艺精神,使...
立足本土的文化立场来总结非虚构诗学的“中国经验”,需要从历史的和逻辑的向度有序展开,从不同路径考察非虚构文学与文化元素,从整体上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中国文...
立足本土的文化立场来总结非虚构诗学的“中国经验”,需要从历史的和逻辑的向度有序展开,从不同路径考察非虚构文学与文化元素,从整体上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中国文...
曾军教授在《关于中西文论“对话主义”研究方法的思考》一文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的研究从“中国问题的西方化焦虑”这一问题入手,进而展开西方文论与中国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可斌在2017年12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由根本问题入手构建中国古典学》一文。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也有粗浅的理解。 在西方,古典学是名副其实的...
诗文、书法和绘画原为彼此独立的文艺形式,可宋元时期的士大夫文人在创作实践中把这几种文艺形式有机融为一体,相互辉映、相互补充——用诗歌抒发情感,在书法中感受风骨,于...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实践与理论探索,大致可分为开创、发展与成熟三个时期,每个阶段都与国学发生了全面接触,并随着对其深度介入而逐渐改变和更新了传统国学研究的范围、理...
明代词史约有四派,即明初遗民词派、明前期吴门词派、晚明艳词派和早期柳洲词派。 明代词史的“四派” 明初遗民词派,主要成员有谢应芳、倪瓒、梁寅、邵亨贞、邾经、顾阿瑛等...
摘要: “蒋光慈现象”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文学史现象,它牵连着诸多重要的文学史命题。它显示出蒋光慈对革命作家的“组织化”所做的抗争,对革命作家“写作行为”的独立性的维护...
在具体赋予史德、文德涵意的过程中,章学诚主张文、史相融,著、评耦合,使得《文史通义》的价值不只停留于史学观念的阐发,而且也涉及文学理论的阐释,这就是史德、文德所蕴含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