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隽 其实纪念席勒,最能引起人无限向往的,仍是席勒文本中所勾勒的那个“戏剧世界”,那些男性的豪迈武勇,固然是了不起的英雄形象的史诗塑造;而女性的优美典雅,尤其为我所...
按照海纳·米勒在他的自传《没有战役的战争:生活在两种专制体制下》里的说法,他最初对莎士比亚发生兴趣,继而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当时他读的就是《哈姆雷...
但我们最不需要的,是“创新的浮躁与功利的焦虑”。现在这个时代,现代性似乎在进行着一种恶性循环的膨胀,当年洪堡曾抱怨自己的时代说:“我们这个时代对物质的关注远胜于人...
各司其命的三大文学奖 毕希纳奖 是最重量级的德语文学奖,翻开历届毕希纳奖得主的名单,一连串声名卓著的文学大师赫然在目,如保罗策兰、英格褒巴赫曼、亨里希伯尔、君特格拉...
叶隽 就德国思想史的发展来说,端绪众多,颇难清理。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以降,犹以启蒙运动之兴起为巨。不过,我想别出心裁,将启蒙以来的德国思想发展以三大路径归纳之,即...
歌德在19世纪前期就已提出了“世界文学”的命题,他在1827年时说过:“民族文学已经不是十分重要,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开始,每个人都必须为加速这一时代而努力。”所以,作为一...
2011年的德语文坛上依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家族小说,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反映历史与社会变迁。家族小说似是当前世界各国各语种文学创作的浪潮,德语作家们亦在其间逐潮弄波。但家...
叶隽 1789年5月26日晚6点,在耶拿大学,年及而立的席勒进行他为人师者的首次演说,题为:“何为普遍历史及普遍历史何为?”(Was heit und zu welchem Ende studiert man Universalgeschichte?),有...
后生也晚,无缘亲睹两位先生的容颜,亲聆先生们的振聋发聩之论。然则作为本学科奠立的中心人物,高山仰止之情,却无时或去。王瑶先生卒于1989年,冯至先生稍后离世,是在1993年...
《“八十年前是一家”》(《读书》2005年第3期)一文论及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日耳曼学”这个词似乎不太合适)的若干问题,确实很重要。因为这事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