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哈姆莱特》创作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末期英格兰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莎士比亚通过戏中戏、戏中仪典和角色中的角色扮演这一系列剧内表演,探讨了获得和维护王权...
摘要: 声音诗学是美国非裔诗歌的重要特征。本文以诗歌文本中的声音为对象,探讨美国非裔诗歌中的声音形态及声音的文本化、声音诗学的文化基础、文化意义和美学意义。声音诗学...
摘要: 本文试图从立体主义绘画视角阅读艾略特《荒原》中的"死者的葬礼"和"对弈"。诗与画各自以语言或线条色彩为媒介,不过两种媒介也常常基于相同的原则,因而这两种艺术存在诸多...
摘要: 罗莎蒙德·雷曼是20世纪初"中额"文学的代表作家,长期以来被"现代主义"和"宏观叙事"的话语所遮蔽。雷曼凭借《荒芜的答案》成为一战后一代年轻人的代言人,通过再现战后流动的...
【摘要】 文学伦理学批评和科幻小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关于机器人伦理的探讨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西方文学中,人类对机器人的态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早的拒绝接纳,到...
内容提要 : 《唐·璜》由“叙事”和“杂议”两部分组成,从事拜伦研究的学者多倾向于突出“杂议”的主旨性而相对忽视了它与“叙事”的联系。而“蓝袜子女士”的频繁出现,将“...
内容提要: 18世纪英国诗歌中的中国瓷器是两性审美和欲望的焦点所在。男性将瓷器类比成女性,将女性物化为瓷器,在这个瓷器的女性化与女性的瓷器化过程中,女性被降格成男性审...
摘要: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政治经济学的传播,"财富"逐渐成为19世纪英国文人话语和日常语言中的热词。约翰·罗斯金对该词背后所含的价值取向深感忧虑,他在1860年代写下大量文字重...
作为奥斯卡·王尔德和T.S.艾略特那一代文化英雄之后第二代英国现代主义作家群的一员,哈罗德·阿克顿(Harold Acton,1904—1994)是最独特的。出身于意大利贵族世家、受欧洲文明浸染的他...
内容提要: 在今天的中国,奥斯丁是一位备受喜爱的作家,但其在中国的“热”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了几代学人的努力。在国内编写的文学史中,对奥斯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