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对中西“情物关系”的研究对比中,我们发现彼此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式。中国是由物到情,情和物的地位是平等的;西方是由情到物,更加偏重于主体的情感。到20世纪...
摘要: 近20年来在西方出现了一种批评理论或批评方法,名曰"幽灵批评"。布朗肖的阅读理论被看作这一理论的源头。在布朗肖看来,阅读行为具有幽灵性质,而这又归因于文本的幽灵性质...
文艺创作是高尚的事业,追求真善美是它的永恒价值。文艺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去发现自然、生活和心灵之美。做到这一点,需要文艺家和接受者自觉传...
作者简介: 杜智芳,河南大学文学院 “形式”是詹姆逊文学与文化批评的入手处。从形式入手分析内容,揭示艺术与文化产品的形式所蕴含的历史现实、意识形态、乌托邦等内涵,这...
摘要: 生态批评面对的自然是"如自然",也就是基于作品内在整体性观念而描绘出的自然世界,"如自然"是一个介于抽象的自然观念与现实世界里的实体性自然之间的概念。生态批评的任务...
摘要: "作者"并非如巴特所断言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在作家创作作品时产生的。中世纪作家们已经发展出明显的作者意识,形成了关于作者身份的系统理论。在中世纪英格兰文学家中...
摘要: 面对"批评为什么备受批评"的问题,《人民日报》发表了系列讨论文章,剖析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人们深入的思考。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理论指导...
摘要: 中国的翻译研究没有像西方翻译学那样经历过语言学派翻译学的长期浸润与洗礼,近年来又受到西方"文化翻译"思潮的冲击,以及视翻译文学为文化交流之媒介的"译介学"理论的影响...
内容提要: 弗洛伊德的文学接受论散见于他的文学艺术批评文章,其要点有三:“前期快乐”是原则,也是接受效果;对人物的“同情”基于“理解”,而“理解”也成为接受者对高水...
内容提要: 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复调”是已被经典化的理论概念。严格地说,在将某篇作品是“复调”小说作为文章的主题论点时,我们都应该在巴赫金所界说的意义上使用“复调”...
摘要: 本文着眼于当代中国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的研究现状,意在探讨其出路的选择中所隐含的文化取向。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究竟应当如何走出理论困境,构想不一;对如是构想之所以出...
内容提要: 近年来,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学术生态有所好转。在外国文学领域,对西方文论的反思正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这既是我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需要,也是学术理性和思...
摘要: 古文批评是桐城派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其古文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方苞的弟子王又朴就是一位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
摘要: 本文尝试厘清利维斯之文化批评经验与其身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之历史发生学关系。文章将对利维斯的思想做一文化层面上的总体考察,同时将之下衔于50年代伊始的文化研究...
摘要: 本文将新中国美学研究称为现代美学,认为它基本上延续了西方主流美学的研究模式:即假设的概念,预设的体系和逻辑中心主义的论证方法。这里仅以美学大讨论中出现的四个流派...
摘要: 詹姆逊是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对话史上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吸收和借鉴形式主义,进而对二者进行辩证综合是他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基础,渗透到了他的...
摘要: 早在精神分析作为现代的精神医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很久,文学艺术作为个体和社会的诊疗途径便一直发挥着作用。面对现代性的个体心灵危机与社会冲突,文化的诊断与治疗功...
内容提要: “文学何为”是中西传统文论、诗学追问文学价值之定性的一个恒久话题。价值问题关乎人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境界。文学是一种属人的存在,是人的价值的外化、呈现和人的...
摘要: 罗莎琳·克劳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经历了"结构主义"转向,将图像纳入"结构"的系统,对图像的形式系统内部的差异性和共时性的强调,与格林伯格目的论式的对现代主义...
摘要: 《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是阿尔都塞晚年总结性的著作,2014年1月由法国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本文译自该著第14、15章。在这两章中,阿尔都塞以最简洁的方式概括了精神分析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