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巴赫金命运多舛的学术生涯里,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是他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从20世纪20年代写作《话语创作美学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等著作开始到晚年完成...
摘要: 本文以罗兰·巴尔特的中国书写为读解对象,搬演发端自索绪尔,历经叶姆斯列夫、格雷马斯与本维尼斯特等人的发展,以语言学为研究模型的符号学的一支——话语符号学的方法论...
摘要: 莱柯夫的隐喻理论影响深远,他将隐喻界定为"想象理性"的观点对理解诗歌尤其有着重要意义。但其内在困难亦十分明显。虽然他细致分析了诗歌隐喻的种种手法及其概念结构,但...
摘要: 美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家伊哈布·哈桑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他把对后现代的研究逐渐从文学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他认为,我们应当超越现代主义,需要一种多元性的批评方式,以...
摘要: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几乎把文学性问题的研究拖入了无解的思辨之中。实际上,文学作品的构成包涵了诸如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社会、心理以及自然科学等这些非文学的...
摘要: 马尔克·纳乌莫维奇·利波维茨基(1964-)是当代最为活跃的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和文化学者之一,曾任教于乌拉尔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他是最早研究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里程碑。《讲...
摘要: 近年,英国主流媒体和美国的权威文库对苏珊·桑塔格的经典化进程大力推波助澜。我们发现,外国桑塔格批评动态呈现如此态势:经典化的批评机制与流行性的市场机制正携起手来...
摘要: 文学形式经常被认为是谜一般的概念。相当长的时期内,形式始终是一个遭受压抑的对象。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学者试图在"道"、主体或者历史内容之外寻求建立一个独立自足的...
内容提要: 文论扩容是文艺学强大生命力的表现。西方文论扩容过程中的“强制阐释”一提出,就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与其相对的“本体阐释”,密切关联着本体论问题,这也是中国当...
摘要: 中国语境中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于20世纪前期主要在神话和歌谣研究领域进行人类学方法的尝试,新时期以来,在现代人类学及后现代相关理论的影响下,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到文学文本...
摘要: 20世纪中国美学对"意象"范畴的研究经历了理论自由、理论潜行和理论自觉三个时期。80年代之前,"意象"是作为西方舶来品被认知的,"意象"研究的理论自觉期肇始于80年代初,在世纪...
分页标题 分页标题 (原文出处:《文学评论》2014年02期)...
摘要: 随着当代全球意识的崛起,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成为不同民族文学共同关注和反思的对象。这些反映不同主题和思潮的文学在全球流通过程中得到彰显,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
摘要: 索绪尔所意指的语言是一个高度抽象的系统,和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语言不是同一个概念。在这个系统中,语音和书写都不具备实体地位,都只是语言差异性、关系性、反向性原则的外...
摘要: 戴维·洛奇的《作者,作者》出版以来广受学界关注。在该小说中,洛奇一反以往杂糅式叙事风格,在复兴传统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同时,以极强的作家主体意识,隐性对位地呈现众叙述...
摘要: 网络文学对中国文论发展最为深刻的影响,在于让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学体制谱系出现技术改写或悄然置换。突出表现为:从主体身份看,网络文学生产用普罗"草根"僭越了知识精...
摘要: 关于当今时代,我们有许多概念可予以概括。但其中最让人关注的,莫过于早已由尼采预言性地提出的"空虚时代"。这个时代倡导的所谓"无痛伦理观",意味着一种"后责任时代"与"后...
摘要: 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对文学带来了诸多新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讨。在2013年7月拉萨举行的"网络与文学变局"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回到原点...
摘要: "葛兰西转向"是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与葛兰西思想发生深刻的理论融通的结果。在转向葛兰西过程中,英国文化研究超越了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理论分歧与困境,产生了一种"葛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