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叙述分层是有意暴露或制造表达平面的叙述技巧,其主要目的是增强高层叙述的仿真感,其文本特征是在一个叙述中包含另一个叙述,其方法是叙述另一叙述的叙述者。叙述跨层存在...
摘要: 文艺的审美表现力某种意义上需要依靠诗性空间来实现。诗性空间对于文艺创作实践、审美意识形态研究具有的重要意义需要得到重视和挖掘。诗性空间本身的丰富内涵及其与文...
摘要: 席勒在审美判断层面否定悲剧内容(质料)的他律性,在艺术生产层面论证了艺术生产主体作为自由统一体的优越性,提出喜剧高于悲剧的观点;谢林对传统“三分法”根据反映...
摘要: 认识论文学理论是国内主导性文学理论,它的对象性设定、理论研究方法和问题群的提出,均在文学理论多元化建构的语境及时势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它的局限性、错位性乃至...
摘要: 在后经典叙事学的第二阶段,对不同派别的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成为叙事学界的一个重要话题。以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后经典叙事学——修辞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
摘要: 在传统表意领域,图像是与语言并驾齐驱的符号系统之一。但是,表意媒介技术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图像在意指过程中的蜕变,由科学技术制造的各种新媒体图像在表意的过程中已...
摘要: 当代文学理论危机主要不在于理论自身的概念或逻辑问题,而根源于文学理论脱离文学经验的结构性危机。理论范畴的中西古今之争意义有限,更根本的出路是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摘要: 文学研究多关注经典作品,较少涉及非经典作品,致使研究整体性和科学性存在不足,而借助语料库方法进行文学分析,则可以揭示作家整体语言风格。本文通过对马克·吐温作品中词...
摘要: 审美反映活动所获得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生动的审美意象,它本身就是有形式的。但这种形式是对象的自然形态与人们长期艺术实践经验所积累而形成、对作家创作来说是一...
摘要: 布莱希特在戏剧的艺术范畴中提出“间离”学说。“间离”要求打破观众与剧情之间的感情融合,获得陌生的效果,培养观众反思的能力。“间离”学说可以从戏剧范畴推衍到电...
内容提要: 根据“生态”一词的原意及海格尔对生态学的界定,生态概念包含三个关键义项:家园、生命和无中心的相互关系。由于康德以来的审美概念,设置了主客体关系框架,强调...
摘要: 梦叙述在叙述学界一直遭受冷遇,主要原因是梦叙述的合法性问题遭到质疑。早期的叙述学家对其叙述性的否定使得梦叙述的研究一度陷入僵局。而赵毅衡《广义叙述学》的诞生...
内容提要: 本雅明在提出现代性与抒情的关系问题时,主要以波德莱尔为例,首先揭示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感知方式的巨大差别,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抒情”在传统社会与现...
内容提要: 布鲁姆的文化身份与美学思想在后期经历了从学院批评家到大众美育家、从“为艺术而艺术”到“为艺术而生活”的转型与嬗变。对于布鲁姆而言,唯美主义“为艺术而生活...
内容提要: 文学价值论是在价值论视野下形成的一种文学研究理论。新时期文学价值论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中期达到高潮,目前依然余绪不断。新时期...
内容提要: 中国当代文论研究,虽然总体处于一种波澜不惊的蓄势待发状态,但也间或出现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热点问题。盘点当前文论与批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我们注意到...
摘要: 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在中西方都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论题,但中西方在这一问题上的思维传统各有偏重——西方更注重二者的背离,中国更注重二者的共生。然而语图的共生与背离...
摘要: 奥尔巴赫的《摹仿论》被现代文学批评广泛膜拜和征引,但是它的真正语文学追随者并不多,反而是在“二战”后的比较文学领域意义非凡。本文从最为人熟知的描述伊斯坦布尔...
内容提要: 追逐意义,是人的本质属性;使用符号释意与达意,则是其根本的方式;人的符号属性决定了自我即为一个符号。而语言范式中的主体,正是指这样一种通过示意而形成并确...
内容提要: “形态学”虽生发于生物研究领域,因其研究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逐渐被移用于其他学科。位移于文艺批评领域的“形态学”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概念、范畴和特点,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