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沈从文那支写情书的笔


    前段时间听说沈虎雏先生把沈从文的一批珍贵用品捐了,捐给了湖南吉首大学。查新闻只有寥寥几条报道,2016年冬,沈从文次子沈虎雏先生向吉首大学沈从文纪念馆捐赠55件物品,其中包括沈从文生前的生活用品、书房用品、书法作品等,整个活动简朴而低调,有偶尔到场的记者问虎雏先生为什么会捐赠到此地时,他说:“没有考虑那么多,因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依旧是沈氏低调的家风。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次捐赠的物品中是否有沈从文生前曾用过的钢笔,因为前段时间偶然在张家后人处见到了一支老钢笔,它的主人正是沈从文,而且这支笔的背后还颇有一点故事。
    沈从文与张兆和恋爱时期,张家大弟张宗和可谓见证人之一,懂事早,又喜欢文学,在他的日记中留下了一些珍贵的“浪漫情节”。沈从文对于这个大舅子也很欣赏,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喜欢写点小说、散文,还会唱昆曲,后来又因为爱好书法常与沈从文探讨此道。爱屋及乌,志同道合,应该说沈从文格外看好这位高材生。早期在北京时,沈从文曾因为张宗和带着一帮朋友爱看戏作当面批评,并且没收了看戏的票钱就手给了一位上门来借钱的穷学生。后来在“文革”时期,沈从文还有大量的书信写给张宗和,交流心得的同时还劝说张宗和放下练书法的积极,要踏踏实实为国家做一些贡献。良苦用心可见。要知道张宗和虽然身处西南边陲,却也没能在“文革”中幸免,他于1977年因病去世,留下的遗物中就有这支钢笔。
    张宗和的小女儿在整理父亲日记时读到一条信息,大致意思是他在北平上大学时与三姐兆和住一起,沈从文有一天来找三姐时见到宗和,就很神秘地说送给他一件大礼。什么大礼呢?钢笔。美国造,金质笔头、设计新式……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沈从文对他说我用这支笔给你三姐写了八十封书信。当然,这支笔也伴着沈从文并忠实地记录出他的文学作品。张宗和当然知道这支笔的珍贵,后来辗转多地,历经战争,始终都珍藏着。直到1947年张宗和来到贵州大学执教,在贵阳街头巧遇好友朱小春。朱小春是个外科医生,其妻何云生与张宗和夫人刘文思是医校的同学,两家关系一直很好。朱小春夫妇逃难到贵阳,生活窘迫,就在贵阳开设私人诊所为生,张宗和常来看他,见他连支像样的笔都没有,就把伴随他十多年的那支笔转送给朱小春。于是,这支笔继续发挥作用,只不过它所书写的都是一张张药方子。后来,朱小春成为贵州毕节专区医院院长,何云生为该院妇产科主任,两家仍是友好世交。朱小春去世后,朱家人主动寻到张家,把那支笔还了回来。此时,张宗和也已经离世多年。
    张宗和去世后,骨灰并未下葬,一直等到前年其夫人刘文思去世后,才得以合葬在安静而美丽的花溪山下。张宗和的小女以(立民)女士在整理张宗和日记时才得知这支笔的来历。这支笔是什么牌子呢?在笔帽和笔尖上都镌刻着英文,“Eversharp”,查资料一般翻译为“永锋”,来自美国的百年品牌。显然它不像派克、万宝龙、百利金、毕加索等那样有名,但这家公司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合并之后成为“威尔·永锋(Wahl Eversharp)”品牌继续占据一线钢笔市场。查沈从文这款钢笔,笔身不是金属质地,而是橡胶,因此稍显暗淡。根据永锋资料显示,最初,这家笔厂的笔杆主要是以硬橡胶为原料,手感好,易加工,只是时间久了会失去光泽。笔尖设计有一滴水状刻纹,并注明为“14k”,如今依旧是金黄闪闪的。笔帽则有一圈竖纹,金色与红色相间,上下各有一道金黄色的金属封箍,使它看起来既时尚又很结实,而且擦拭过后依然富有光泽,以致看起来与暗淡的笔杆不相匹配。张宗和小女还怀疑不是原配,后经查询发现,的确是原配,而且网上还有此种式样的旧笔销售,开价数千元。
    这支旧笔被找出来后,不少知情人跑到张家看稀奇,说要亲自摸摸这支笔,沾沾文豪的灵气,这话当然是开玩笑的口气。记得台湾花莲的修笔老师傅赖义山先生曾经说过钢笔字有别于其他笔种的字,是鲜活的,是有了灵魂的。他同时还强调,“好钢笔跟品牌、价格无关,更没有报废这两个字;保养钢笔在于天天勤写。”据说永锋品牌合并后至今正好是一百年,张以(立民)说,想想真是有意思,这支笔前后被作家和医生长期用过,一个是医治人们灵魂的,一个是医治人们身体的。
    我则想对以(立民)说,你应该接着写下去,多写点他们那一代的故事,让这支笔的故事继续下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