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建了高铁,她才答应了我的求婚 ——“一带一路”让“16+1”合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布拉格,参加《习近平治国理政》研讨会。我的《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一书即将推出捷克文版,深切感受到中捷合作正迎来黄金期。中国发展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合作倡议,不仅体现了中国治国理政的新思路,也体现了中国全球治理的新蓝图。捷克是底蕴深厚的中东欧国家,在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正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因此,我将演讲的题目定为“一带一路”让“16+1”合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布拉格 首先我想讲一个故事,20年前我还是一个复旦大学学生,我的女友,即我现在的夫人,第一次到我老家去,那是江西的一个小城市。春节前,火车非常拥挤,无法上去,我就把她从窗子推进去,但是进去之后她也没地方待,这就是当时的旅行。后来建了高铁,她才答应我的求婚。 我知道中国的一些邻国可能还在面临着类似的交通问题,现在中国修了这么多高铁线路,我们也应该帮助其他的邻国来实现他们的便捷交通、快速回家的梦想。 看来,互联互通是多么重要!听说捷克有一个连接易北河,多瑙河和奥得河的水上项目计划,希望贯通黑海和波罗的海、北海。这与“一带一路”的思想相通——陆海联通,东西呼应,南北通畅。 “一带一路”的本质正是互联互通,我的第二部“一带一路”专著取名《世界是通的》。中医有句话:“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当今世界问题多与“不通”有关。 重振丝绸之路成为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国家的共同梦想。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规划署画了一张大地图,图上有把中国和欧洲联系起来的三条欧亚大陆桥,然而这些都只是写在地图上,没有变成现实。现在我们就是想实现过去提出的“大陆桥”这样一个梦想。 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伊朗、日本、韩国等国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之后(甚至美国2011年也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中国2013年秋提出丝绸之路复兴计划,这就是“一带一路”。 王义桅 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是一个概念——“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名称体现中国智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经济带”也很具中国特色,21世纪的“路”则预示着中国古老智慧的与时俱进——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 二是两只翅膀:一个是陆上,一个是海上,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三个原则:共商(集思广益——利益共同体)、共建(群策群力——责任共同体)、共享(人民受惠——命运共同体)。 四个关键词:互联互通(如果把一带一路比着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互联互通就是其经络——习近平)、战略对接、产能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 五个方向——五通: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 六大领域——六大经济走廊。“一带一路”首先是一个欧亚地区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沿这些交通线路将会逐渐形成为这些网络服务的和相关的产业集群,由此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建筑业、冶金、能源、金融、通讯、物流、旅游等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 六大经济走廊: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中巴、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以及中蒙俄等经济走廊。其中,中巴经济走廊注重石油运输,孟中印缅强调与东盟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中蒙俄经济走廊偏重国家安全与能源开发。 为何建设“一带一路”? 如果一句话来描述“一带一路”,就是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实现包容性全球化。 为什么说全球化不够包容?自从古丝绸之路中断后,欧洲人走向海洋,通过地理大发现殖民世界,开启所谓的全球化。然而,这是真正的全球化吗?打开“夜晚的世界”图可以发现,只有那些生活在日本、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沿海地区灯火辉煌,证明实现了现代化,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卫星上看不到灯光,依然生活在“贫困的黑暗”之中,所以“一带一路”就是要让所有人在晚上都有电,见到光,这才能搞工业化。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当今世界产出的八成来自于沿海地区的一百公里的地带,因为地球71%面积被海洋覆盖,90%贸易通过海洋进行。这种西方中心的海洋型“全球化”其实是“部分全球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互联互通,帮助内陆地区寻找海洋,帮助南方国家实现工业化,助推人类文明的共同复兴,打造更包容的全球化。 为什么要实现欧亚互联互通?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几百万人口实现工业化,到了欧洲大陆上千万级人口,到了美国上亿级,如今金砖国家几十亿人在实现工业化,而我们还依赖近代以来欧洲人地理大发现所开凿的海峡、运河、航线,显然是小马拉大车。在美欧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为6%-8%,而亚洲大多数国家,这一比率要达20%。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亚洲国家的产品和产业竞争力很难上去。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公共产品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着眼于“世界岛”——欧亚(非)大陆的互联互通,堪称“第二次地理大发现”,不仅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也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亚非国家的比较竞争力,消除内陆与海洋国家、地带的发展差距,实现联合国2030年后发展议程和人类的长治久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赢得了沿线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热烈响应,签署了30多个战略对接、产能合作协议,包括与欧洲投资计划(容克计划)对接的协议。 捷克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为推进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截止2015年10月底,中国各地已经开通23个欧亚快线,比海运缩短一半时间。当然成本也高出海运一倍。比如,渝新欧铁路从原来的海运35天缩短到16天,成本6000-8000美元/集装箱,较海运3500美元/集装箱高出一倍以上,看起来不划算,只能靠当地政府补贴,主要是未达到规模经济,政策、技术联通不够,返程空载率很高。为此,“一带一路”提出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心相通,这就从时间上超越欧洲一体化的商品、劳动力、服务及货币的四大自由流通;空间上实现陆海联通,东西呼应,实现规模、系统效应,才能彻底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内陆地区的比较竞争力,让欧亚大陆互联互通计划获得可持续发展,超越了古丝绸之路与传统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60多个沿线国家中,中东欧国家占四分之一,是全球新兴市场的重要板块,“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拓宽了沿线国家的企业投资之路、贸易之路,也拓宽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文化之路和友谊之路。匈塞铁路延伸并连接希腊比雷艾夫斯港,成为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关节点。这就赋予中东欧国家除了作为进入欧洲心脏的门户、桥梁与纽带角色外的新使命,也为“16+1合作”机制拓展提供了可能。 去年底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苏州会晤发布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清楚表明,“16+1合作”成为中欧关系新亮点,成为“一带一路”的样板房。其中,投资贸易是“16+1合作”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如今又拓展到跨境电商领域,考虑设立的虚拟16+1技术转移中心,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领域合作,成为新的增长点,增强了“16+1合作”成色。新的融资平台如中国-中东欧投资银行或金融机构正在酝酿。互联互通、地方合作,成为“16+1合作”新引擎。捷克是“16+1”机制地方省州长联合会外方主席,正引导中国-中东欧地方合作扎实推进。 捷克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捷克和中国合作的潜力既体现在双边合作项目中,也可通过“16+1 合作”平台参与欧盟层面合作。 北京、上海至布拉格航线已开通,中国提供布拉格进入欧洲又多了一重要渠道。2015年11月10日。在第三届中国投资论坛上,捷克共和国政府总理博胡斯拉夫·索博特卡透露,将签署“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他说:“捷克作为没有外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欧盟国家,愿意成为中国进入中东欧及更大的市场的桥头堡。”捷克共和国驻华大使利博尔•塞奇卡曾说:已做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准备。捷克共和国已做好准备,希望能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在能源、科技、健康、铁路运输或环保技术领域与沿线各国深入合作。捷克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总领事米赫尔·库兹米亚克表示:一带一路”的起点在宁波,而另一端则是在一万公里以外,正是捷克的首都布拉格;宁波和布拉格是“一带一路”上非常重要的节点。 捷克在通用航空领域拥有大量的国际和国内经验,为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所看中。捷克企业参照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市场经验,可提供一切通航领域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像雷达和其他空中交通监控这样的产品在内的机场基础设施以及准乘19人及以下的飞机,飞行训练、维护、直升机紧急医护服务、电子产品和 IT 解决方案等。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捷克能够为互联互通作出的具体贡献可能是解决中国某些地域广阔的省份的短途客运问题。在捷克共和国生产并出口到世界很多国家的一种通勤客机——捷克飞机工业公司制造的“L-410”——在中国拥有大量潜在客户,希望它可以很快成为新丝绸之路的一块基石。 在“一带一路”的其他领域,捷克也看到了许多机遇,例如物流中心建设领域。目前,捷克的交通部正致力于制定这一方面的规划。另一种可能性是在中国和捷克共和国建立科技园产业区等。能源、科技、健康、铁路运输或环保技术领域的深入协作机会也值得进一步去探索。当然,旅游、教育、语言、文化和艺术等领域交流,也很重要。 总之,“一带一路”让“16+1”合作插上腾飞的翅膀;“16+1”合作又让中捷友谊更上一层楼。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崔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