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看读书的益处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看读书的益处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从梁家河乡亲的口述和书中当年一同插队知青们鲜活的回忆里,我看到了一个热爱读书、渴望知识可敬的有为青年形象。
    在读到书中描绘总书记青年时代热爱读书、渴望读书的一个个小片段当中,我内心很受触动和感染。“近平读书并没有明显的功利性,也不是为了考大学,而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近平特别爱看书,他的炕上都是书,一得空闲,就捧着书看,干了一天活,累得不行,他还点着煤油灯看到半夜,经常熏得脸上都是黑的”乡亲们这样讲道。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荒凉,青年的习近平却始终“痴迷”读书,手不离书。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昂扬进取的生活态度、崇高的精神追求。敢说、敢做、敢担当的性格体现。“听说,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使人视野开阔,头脑冷静,正像深水表面,总是波澜不惊,使人能够做到每临大事,心有静气,处理问题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有正气在身,不因进退纷扰,不因宠辱而惊慌。我想不仅是因为梁家河村那段难忘且艰苦的经历给了青年习近平以磨砺,更是爱读书、爱知识的奋进性格和优良习惯,造就了青年习近平在乡亲同伴们眼中为人沉稳踏实、说话办事有条理的良好印象。
    “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书,记载历史,反映当下,承载未来。读书之美,更多的在于未知。未知的东西则不断地修正读者认识的偏差,反复校正前路的风景,引领我们的精神走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人生感悟,为我们当代青年成长成才道路标注了鲜明的时代坐标和基层导向。
    通过读书,我们当代青年更要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青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谱写无悔青春的华彩篇章。
    责编:崔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