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中华文明之美》:小体量展现大文明


    
    
    《中华文明之美》节目剧照。湖南卫视 供图
    你知道“七月流火”是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而非天气如火般燥热吗?你是会晕船(yùn chuán)还是晕船(yūn chuán)?店家是打烊(dǎ yàng)还是打烊(dǎ yáng)?中华汉字源远流长,横竖撇捺的间架结构和抑扬顿挫的音调中,不仅包含丰富的语言含义,也别具东方的美感和韵律。可是,你能正确使用汉字吗?上周的湖南卫视《中华文明之美》,给观众上了一堂语文课。
    紧跟热点形式活泼
    让传统文化变时尚
    是谁说传统文化就与时代脱节?《中华文明之美》就非常时尚。
    里约奥运会期间,节目介绍了中国灿烂的体育文化,比如蹴鞠是足球的前身,角力是中国古代的摔跤运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举重运动等;去年9月开学季,不仅讲述了耳熟能详的管仲和鲍叔牙、孙策和周瑜、梁山伯与祝英台3个古人情深义重的“同窗”故事,更是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等经典的古人励志学习故事给青少年观众以启迪;2017年伊始,又把“鸡”的典故带给大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会发现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可用。每一期节目主题的选择,都会紧紧围绕着时下热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申拓展,尽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栏目制片人秦明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表示。
    除了紧跟时下热点之外,轻松活泼的节目形式,也让观众眼前一亮。例如,每个系列节目的开头均以一首童谣来体现主题,稚气童声,娓娓动听,极具亲和力;节目中大量运用动画形式来讲故事,增强了对青少年观众的吸引力;节目还巧妙运用当下的常用词,以古人的口吻来表达当下语境,妙趣横生。
    在秦明看来,《中华文明之美》作为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节目,承担着教育的责任,为了广泛性传播,它必须浅显易懂又有趣味性:“节目主要受众与其说是青少年,不如说是每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我们做这样一档节目来普及一些知识,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向后辈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也帮助更多的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一方面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提供平台和渠道,另一方面也要用有新意的电视表达,为追逐娱乐和喧嚣的荧屏带来一抹亮色。”
    每天8分钟
    用写作文的标准“写日记”
    《中华文明之美》最早脱胎于《天天向上》中的“中华礼仪之美”的环节,后来湖南卫视决心打造“730”节目带,便把“中华礼仪之美”这一环节从《天天向上》中剥离出来,成为一档独立的节目。
    据秦明介绍,从2016年成为一档独立的节目至今,《中华文明之美》一直在不断创新的路上,比如加入“古风秀”“工艺匠人”等环节来充实和丰富节目内容和内涵。“我们还试图通过寻求明星加盟,植入娱乐元素,进而达到吸引观众关注节目的效果。用娱乐形式包装文化类节目,从而实现寓教于乐。”
    正如秦明所言,将传统文化搬上电视荧屏,并不是件容易事。从节目本身来说,虽然每期节目只有短短8分钟,但是它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涵盖了文化知识点和趣味百科、古人小故事、古风歌曲秀、优秀的传统匠人精湛的技艺和不老的工匠精神。“节目里所呈现的8分钟内容,却包含了节目组从前期策划主题,寻找匠人,挖掘动人故事,棚里根据主题的搭景拍摄,到后期的小动画剪辑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秦明表示,节目组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让更多观众可以关注中华文化的普及和传承,能够感染到每一个观看节目的家庭。
    此外,《中华文明之美》虽然是“730”黄金时段播出,但各个卫视的热播剧在这个时间段雄霸荧屏,也给节目的播出带来了压力。“目前的瓶颈就在于,我们想把体量扩大,但这又涉及制作周期以及精细度等问题,同时面临着每天连轴转的拍摄压力。节目每天都有,就像记日记一样,可是我们想把每天的节目都当成一篇漂亮的作文来创作,按照写作文的高标准来写好每一篇日记。”
    佳肴也要精烹
    没人爱吃煮煳了的佛跳墙
    近年来,有很多节目将眼光投向传统文化领域,从早年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传统文化节目以其不急不躁却坚定的步伐,逐渐成长为荧屏的一抹亮色。
    在秦明看来,这对于电视荧屏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首先,文化类电视节目大量出现,丰富了电视节目内容,也净化了荧屏生态。从电视节目形态本身而言,不再是单一的综艺娱乐类节目和新闻类节目霸占整个电视市场,电视节目的种类也更丰富了。其次,对于观众来讲,文化类节目的“走红”说明观众素质提高了,好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教育意义更大,这种教育意义再反哺到观众身上,是一种良性循环。再次,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是一件好事,传统文化类节目承载的意义较综艺节目更多。
    “其实,传统文化本身并不是一个小众文化,在中国的大环境之下,传统文化如诗歌成语习俗,是作为基础教育,甚至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存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对于这一类的题材,观众自发的拥有亲切感和熟悉感,这和让人们重新接触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或者说一种小众的文化内容不同,传统文化就像是唱歌、跳舞一样,观众对于这种艺术形态和内容有一种一目了然的共识基础。所以说传统文化节目是符合整个大众的审美状态的,也能够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秦明说。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节目本身的进步、日渐精良的制作也是其越来越被认可的原因。秦明表示,网络的兴起培养了观众对于“精致”“质感”“小而美”的追求,没有人愿意吃煮煳了的佛跳墙,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什么,最终它都是节目所依靠的“内容”,制作方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说竞技(《中国诗词大会》),比如说访谈故事(《朗读者》),它们都不一定完全成熟,但都找到了一个更加有叙事力量的形式,所以制作精良和角度新颖也是不可忽视的。
    汉字成语、古风歌曲、姓氏溯源、传统零食……《中华文明之美》通过“老夫子”和“小阿毛”之间充满童趣的教学互动,用情景再现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和传统习俗。虽然每期只有8分钟的小体量,却蕴含着“超厚重”的华夏大文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