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谁比谁过得好》:平庸尘世中的心灵较量

http://www.newdu.com 2022-06-09 《长城》 王 震 参加讨论

    苏童在谈起卡佛时,曾称他是一个记流水账的作家,但只不过那是一本男人的流水账,可以从低处往高处流。读《谁比谁过得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景凤鸣为我们提供的那张日常琐碎生活的账单,账单上的每一笔开支细细勾勒出繁华与落后之地隐藏的每一个故事。小说表面上讲述了宋姨进城后不断向上审视的目光所引发的与雇主崔英子之间悄无声息的较量,实际上则通过对于二人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结局的描写,在情感上诱导着我们做出某种关于城市与乡村,物欲与人性的思考。
    《谁比谁过得好》实际上属于典型的“一地鸡毛”式小说,整个故事中的一系列冲突实质上都是围绕着保姆宋姨的微薄工资展开。小说的开端,年过六十的宋姨在老乡大张三的介绍下来到权副局长家应聘保姆。然而患病的女主人崔英子首先就年龄问题给宋姨来了个下马威:“六十,太老了……一个月三百元,试用期三天。”为了得到这份长期工作,宋姨的主业开始变成了保姆与保健。身兼两职的宋姨在此后的工作中愈发难受,因为雇主崔英子并不想多花按摩钱。小说中的第一次较量由此浮出水面,宋姨开始通过捡废品来增加收入,但是崔英子冷冷的一句话将宋姨推下自尊的悬崖:“洗手,拿消毒皂……想在这儿干下去,以后不要接触瓶子和纸壳子。”此时的宋姨首次生起离开的念头,但是因为怕“耽误一天,误上不少钱”,这一想法并未说出。接下来,小说的叙述并未向外释放某种骤变来引发小说结构性的震荡,反而通过对于宋姨扭秧歌爱好的描写引出了二人的又一次交锋。小说中崔英子对于宋姨扭秧歌可谓是深恶痛绝,作为夕阳红模特队负责人的崔英子有着足够的自信轻视这种“粗鲁不堪”的运动。实际上当宋姨第一次看到模特队众人的装扮时,内心的感受也是新鲜而又内惭:“单看这些化妆、打扮、做派,比室外拧秧歌的大棉花包们不知强上多少。”而这也引发了小说中的第二个冲突场景,百般羡慕的宋姨悄悄溜进洗手间用廉价的香脂为自己化妆,却被模特队众人评价道:驴粪蛋上挂了霜。悲伤的宋姨最终只能缓缓地从裤兜里拽出皱巴巴的旧手绢,将描痕与腮粉一点点地抹掉。表面看来,宋姨与崔英子的几次交锋都以惨淡收场,但二者之间高下立见的较量结果在小说前半段中却隐含着一种错位的价值评判标准。相比较崔英子“有病不花钱,只在家里挺”的做法,宋姨始终怀揣着的“有病还得信医”的想法似乎更容易得到我们认同。而论起疾病缠身,讨好男人的T台走秀,宋姨热衷于锻炼身体、排忧解闷的扭秧歌,某种意义上来讲更是无可厚非。即便在与崔英子的交锋中,源自现实生活的物质压力给宋姨笼罩上了一层阴影,但是作者也没有让物质欲望推动人物径自前行,反而通过宋姨一次次的“隐忍”,在叙事上进一步将情节推进。事实上,作家在叙述中总是有意让宋姨与崔英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相互错位,也正是由于错位产生的一次次“较量”,才能在更深层次上表现出生活所滋生出的吊诡。
    然而当小说后半段宋姨发现权副局长出轨的行为之后,想要暗示给崔英子的宋姨首次在两人的较量中占据上风。甚至在之后的打针事件中,面对崔英子的误解,宋姨煽情的话语更是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农村人出来不容易,我珍惜啊……我为什么拧秧歌,我得锻炼,我想多活几年。还有,我喜欢那玩意,我可是从小拧到大啊。”此时的宋姨冥冥之中相信自己的真诚话语可以缓和两人的尴尬境遇,而崔英子由小渐大的啜泣声也说明了她的内心备受触动。显然,崔英子看似优渥的生活处境之下也掩藏着其难言的苦痛,而宋姨一次次的“隐忍”似乎也取得了意料之外的胜利。但是小说后半段的情节设置却更加耐人寻味,崔英子身体恢复后开始在台步中借鉴秧歌的手式和步法,宋姨和崔英子为此轮流为队员进行动作示范。这个时候崔英子的秧歌表演引起了宋姨的一阵惊呼:“妈呀,天仙哪。大秧歌到你手里咋变味了呢,像芭蕾。”此时的宋姨与崔英子表面上不再处于一种较量的状态,反而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局面。甚至在两人再次同行逛商场之际,崔英子有意无意间用姐妹的称呼去淡化小说前半段出行时保姆的称谓。然而在作家看来,人与人之间始终无法抵达理想的沟通状态。所以一个偶然的巧合,二人之间的又一次较量正式展开。宋姨与崔英子出行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权副局长出轨的行为,而这件事情也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转变的真正节点。当回家后,崔英子与权副局长因此事展开激烈争吵,已然与崔英子和解并作为“目击证人”的宋姨面对权副局长的提问却故作不知:“我血压好高,你们别问我。”甚至决定劝上一劝:“崔姐,别生气了。夫妻两个,哪有舌头不碰牙的。”最终面对崔英子的怒火,宋姨仍旧忍气含羞地退出屋来。几天之后,崔英子主动辞退了宋姨,小说到此也就戛然而止。
    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有所迟疑。小说中的多次“较量”却使得小说人物关闭了深入交流的渠道,小说叙述最终陷入了一种游离的状态。直至小说结尾我们似乎也难以得出“谁比谁过得好”的真正论断。然而对于景凤鸣而言,这或许才是创作此篇小说的真实目的所在。正如卡佛所言:“如果一个小说能够回答它自己,它的问题和矛盾能满足小说自己的要求,那就够了。”作家通过多次“较量”打散故事内核的种种做法实际上只是因为生活是开放的,文本也必须选择开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